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NHL最常见的亚型。无论经典的起源细胞(cell-of-origin,COO)分类如何,DLBCL都具有极高的分子异质性。尽管DLBCL存在较高的分子异质性,目前临床治疗DLBCL的标准方法仍然是免疫化学疗法,即R-CHOP(利妥昔单抗/R,环磷酰胺/C,阿霉素/H,长春新碱/O和泼尼松/P)方案。当前,尽管有60-70%的DLBCL患者可以通过R-CHOP方案可以达到治愈效果,但最终仍有30-40%的患者发展为复发或难治性疾病,甚至导致疾病进展或死亡。当前,积极寻找和探索新的临床参数和生物标记物以更好地对DLBCL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从而达到早期判断疾病进展或预测治疗效果,是血液内科医师关注的重点问题。鉴于DLBCL的明显异质性,可靠的预测工具对于优化患者的治疗策略和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此外,准确的预后评估不仅有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指导初始治疗的方案,并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自1993年以来,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一直是治疗DLBCL患者的主要预后模型。由于IPI依赖于易于获取的临床信息,并且其预测能力已在多项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因此,IPI得到了临床医师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从而用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是临床上用于评价药物治疗策略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尽管已有较多的研究识别出影响DLBCL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危险因素,但DLBCL患者的死亡率和疾病进展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例如,对于R-CHOP治疗后一年内复发的患者,生存率极低,只有15%的患者获得了持久缓解。因此,有必要探讨能确诊识别DLBCL患者特征和分层的临床参数和生物学标志物。本研究拟探讨与DLBCL患者IPI评分、治疗效果及PFS的预后因素,细化DLBCL患者的危险分层,为精准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第一部分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炎症及细胞因子与IPI评分的关系目的:探讨DLBCL患者临床特征、炎症及细胞因子与IPI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71例于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首次确诊为DLBCL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后的基线特征,并由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对患者进行IPI评分。此外,采集入组患者的静脉血进行炎症和细胞因子的检测。采用SPSS 22软件及R软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男女患者的IP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随着年龄的升高,IPI评分也呈现出升高的趋势(P<0.001);(3)LDH升高的患者更趋向于更高的IPI评分(P<0.001);(4)ECOG评分越高的患者,IPI评分则越高;(5)有结外侵犯的患者,IPI评分高于无结外侵犯的患者(P<0.001);(6)随着Ann Arbor分期的升高,IPI评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P<0.001);(7)EBV阳性的患者IPI评分高于EBV阴性的患者(P<0.001);(8)随着IPI评分的升高,血沉及CRP浓度呈增高的趋势,提示炎症指标与IPI评分相关;(10)随着IPI评分的升高,白蛋白及Hb水平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提示营养状态与IPI评分相关;(11)随着IPI评分的升高,铁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的浓度也表现为升高的趋势,提示铁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的过量分泌与DLBCL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12)IP-10、MCP-1、IL-15、IL-18、IFNr、TNF-a、单核细胞、NK cell、PD-1+、HLADR+及Tim-3的水平随着IPI评分的升高而呈上升的趋势(均 P<0.05);(13)随着 IPI 评分的升高,Total T cell、Helper T cell 及 Treg cell 水平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均P<0.05)。结论:IPI评分与DLBCL患者的营养状态、炎症指标及细胞因子密切相关,提示临床上可采用上述指标进一步优化IPI评分。第二部分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炎症及细胞因子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目的:探讨DLBCL患者临床特征、炎症及细胞因子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71例于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首次确诊为DLBCL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相关禁忌症后,所有患者均给予R-CHOP治疗方案,三周为一个疗程,行6-8个疗程。治疗周期结束后,探讨与治疗效果相关的因素。结果:(1)LDH升高的患者,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事件的风险越高(P<0.05);(2)ECOG评分高的患者容易增加疾病进展的风险(P<0.05);(3)有结外侵犯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差于无结外侵犯的患者(P<0.05);(4)Ann Arbor分期越高,治疗效果越差(P<0.05);(5)A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的患者(P<0.05);(6)结外侵犯数目越多,治疗效果越差(P<0.05);(7)白蛋白浓度越低,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越高(P<0.05);(8)CRP的水平越高,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越大(P<0.05);(9)铁蛋白与β2-微球蛋白的浓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差,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越高(P<0.05);(10)维生素D的水平越低,治疗效果就越差(P<0.05);(11)Hb浓度的降低预示治疗效果不佳(P<0.05);(12)IP-10、MCP-1、IL-15、IL-18、IFNr、IL-12P20、TNF-a、Mature B cell、NK cell、PD-1+及Tim-3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水平越高,治疗效果越差(均P<0.05);(13)Total T cell和Helper T cell的水平越高,患者的治疗获益越大(均P<0.05)。结论:(1)DLBCL患者的基线特征(包括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数目、ECOG评分)及营养状态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2)DLBCL患者的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对治疗效果有重大影响,临床治疗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治疗策略。第三部分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炎症及细胞因子与PFS的关系目的:探讨DLBCL患者临床特征、炎症及细胞因子与PFS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71例于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次确诊为DLBCL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标准化疗方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观察的终点事件为PFS。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1)平均随访407.16±240.52天后,40例患者发生PFS事件,发生率为25.64%(40/156);(2)相比于LDH正常的患者,LDH升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PFS事件(P<0.05);(3)已发生结外侵犯的患者有更高的PFS事件发生风险(P<0.05);(4)Ann Arbor分期越高,发生PFS事件的风险越大(P<0.05);(5)B组的患者更倾向于发生PFS事件;(6)结外侵犯数目越多,罹患PFS事件的概率越大(P<0.05);(7)IPI评分越高的患者,越容易发生PFS事件(P<0.05);(8)血沉及CRP水平越高的患者,越容易发生PFS事件(P<0.05);(9)白蛋白、维生素D水平及血红蛋白(Hb)水平越低,发生PFS事件的风险越高(P<0.05);(11)铁蛋白水平及WBC计数与PFS事件呈正相关关系(P<0.05):(12)随着 IP-10、VEGF、IL-7、IL-18、IL-2、IL-12P20、TNF-a、淋巴细胞、NK 细胞、PD-1+、OX40+、Tim-3 及 VISTA+浓度的升高,PFS事件的发生风险呈升高的趋势(均P<0.05);(13)随着 Total T cell、Helper T cell 及 Treg cell 水平的升高,PFS 事件的发生风险则呈下降的趋势(均P<0.05);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显示:LDH、结外侵犯数目、IPI评分、Ann Arbor分期、分组、血沉、白蛋白、CRP、铁蛋白、维生素D、WBC、Hb、VEGF、IL-7、IL-18、IL-12P20、TNF-a、NK cell、Tim-3、VISTA+、Total T cell、Helper T cell及Treg cell与PFS事件密切相关。将上述因素进一步纳入到COX比例风险模型中分析,结果显示:(1)LDH、Ann Arbor 分期、CRP、铁蛋白、IL-12P20、TNF-a、Tim-3及VISTA+是PFS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2)白蛋白、维生素D、Hb、Total T cell及Treg cell是PFS事件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我们的结果显示;(1)LDH、Ann Arbor 分期、CRP、铁蛋白、IL-12P20、TNF-a、Tim-3及VISTA+是PFS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实践中需给予上述指标足够关注;(2)白蛋白、维生素D、Hb、Total T cell及Treg cell是PFS事件的保护因素,提示临床实践中需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