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

被引量 : 126次 | 上传用户:netproxy_c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纵向的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中国学前课程百年的发展、变革大致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学习、模仿日本模式的清末民初学前课程(1903——1918年);2、旧中国学前课程本土化、科学化的探索(1919——1948年);3、新中国学前课程的建设与发展(1949——1965年);4、灾难化阶段(1966——1975年);5、中国学前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1976——2003年)。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学前课程百年的几次变革为重心,系统地总结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学前课程发展与变革的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指导思想、学前课程变革理论与实践,并着重从学前课程变革中的学前课程价值取向、学前课程实质、学前课程内容、学前课程计划、变革中的知识观、儿童教育观、国家颁布的学前课程规程等内容的比较中凸现百年来学前课程变革中深层次的特点。从课程制度、学前课程实践、学前课程思想及本土化等的教育背景中通过人物访谈、文献资料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评价了每一次变革的内容,从较高的理论层次彰显了中国学前课程百年的发展与变革。基于此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学前课程的发展、变革受各种教育流派的影响,与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脉络相关;变革的主线在中外教育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地进行引进与本土化;学前课程变革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学前课程百年变革中主流知识观也是嬗变的,经历了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变化;学前课程研究范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课程意义不断地在动态过程中建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历史的研究并不是就历史而论历史,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经历历史之后,如何面对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学前课程基本问题更科学、准确地进行定位。所以本文在对历史进行挖掘、梳理、分析、提升的基础上又对学前课程的基本问题:学前课程的价值取向、学前课程内容的构建、学前课程教学活动及学前课程的实施作了新的思考,提出了学前课程的价值取向应做重心的转移: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儿童生存的意义;学前课程应以建构儿童的可能生活作为自己的目标;学前课程应促使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学前课程内容的构建应以儿童作为课程主体为前提,从选择课程知识的两种尺度进行考虑,注意其规定性。学前课程教学活动应走向师幼的交往与对话。学前课程的实施更应强调兴趣、游戏、体验。 历史是连续的,明天是昨天和今天的继续。中国学前课程百年的发展与变革所能给予我们的经验、教训及思考将会对当前及今后中国学前课程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历史从来都是在反思过程中逐步进入辉煌的。中国学前课程的发展同样如此。
其他文献
本文以“反思、批判、吸收、建构”为主线,借鉴“现象学追问”和“解释学逻辑”,从分析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别选取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
通过对近年来幼儿园教育评价文献的查阅以及对幼儿园教育评价现状的调查,我发现,如何把发展性评价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实践,已经成为幼儿园评价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之本。公平正义与法治紧紧相连,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始终紧紧把握法治这条主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法治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确保公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批的杰出人才脱颖而出,需要形成一支与世界发展潮流相适应的职业高层管理人员队伍,因此采用什么标准来选拔和培养企业高层管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各大型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之一。每一个美国作家在他的创作中,或早或迟,或多或少,总要涉及到“美国梦”的问题。这是因为在美国民族和美国文学的形成过程中,“美国梦”起
关于苏轼与道潜初会的问题,学界有徐州说和密州说,且一直以徐州说为主导。搜检辩析相关材料,可以充分证明二人在熙宁年间初会于杭州。
夫妻权力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新兴起的研究领域,由于其对预测和评估妇女家庭地位满意度、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对夫妻权力关系的探
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有效利用地方气候资源,为防灾减灾服务,通过大豆分期播种实验,运用数理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辽西地区大豆的适宜播种期。结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中“概率”的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