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组团布局形态的冬季热环境分析——以西安地区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kev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团热环境是指单体建筑室内空间和组团建筑物之间的室外空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热环境。组团布局形态对于组团热环境的影响研究,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气候适应性,地形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并在满足居民室内外居住环境质量的条件下,降低建筑能耗,从而为住区规划提供优选方案。   本文从建筑技术的视角,采用理论分析、模拟预测和实测验证相结合的数值分析方法,针对组团热环境展开如下相关研究:   首先较详尽描述了组团内建筑热环境的物理过程,分析组团内建筑热环境室内、外各项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及室内外热扰的双向传递过程,掌握组团内建筑微气候的形成机理,并抽象出数学模型。   其次通过对组团内建筑热过程的详细分析,采用逐次迭代的方法解决了热环境模拟中的气象参数的问题,整合由组团热环境模拟计算得出的气象数据作为建筑能耗软件的输入数据的联合模拟程序。并通过住区综合性实验,对比分析模拟预测数据。   在此基础上以西安地区为例,利用本文建立的模拟程序,针对住区组团布局的多样变化,通过多个算例依次改变设计人员最为关心的组团布局参数,在满足室内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以能耗为参考项得出西安地区的优选组团方案:南、北侧建筑均为L形,开口在西面且开口比例为2:1时的围合式布局全年能耗最低;行列式布局中日照间距为1.2H时全年能耗最低;北侧建筑与南侧建筑相对高度比为1.5∶1时全年能耗最低;风向投射角在30度45度时全年能耗最低;北侧建筑为L形,南侧为条形或者南侧建筑为L形,北侧为条形,当L形建筑的形体尺寸比例为0:1:0.5时的半围合式布局全年能耗最低。   本文进一步定量地证实了组团布局的不同形态影响着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及建筑能耗,应将热环境设计同建筑设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筑技术手段在规划初期给予设计人员形态组合等方面可供操作的优选项,以期从建筑设计、建筑热环境两个层面达到预期的目的。
其他文献
本文以“易地集中保护模式下的古民居”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作为展陈再利用的集中规划和单体改造的适宜策略。从规划和单体设计两个层级分别论述以保护为前提的展陈利用方式。规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均在积极发展创新型城市,发展创新城市需要理论支持。而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中并没有关于科技园建设促进创新城市建设的理论。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搬邻
中小学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但由于在数量大、时间短的情况下,很多重建项目存在前期科学分析不足、中期建设标准化、后期使用缺乏有效评估等问
随着当代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程,城市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典型载体——邻里中心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邻里中心基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特大城市中心区开始向信息流通中心和商务服务中心转型。除了传统的商贸、娱乐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外,以金融、办公、中介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和知识
本论文以大庆市的城市内河——黎明河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生态化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相关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本文对课题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
当今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人、社会、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并不单是物质空间的形态变化,其根本动因是
近三年来我国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受到极高的重视。截止2017年底,全国范围内已创建了两千多个特色小镇项目。同时,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红色旅游的发展工作也不断推进,然而仍存在
城市是建筑学的基本论题之一;将城市置于环境这一语境中,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得以具体化。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类,分别指向人工或自然的物质性存在,以及社会文化和人们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软件产业作为新的产业类型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其物质载体--软件园区设计也随之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以建筑功能可变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