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结构与社会景观的对应演变初探——以建国后的北京市为例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angyou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人、社会、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并不单是物质空间的形态变化,其根本动因是各种社会群体自组织行为在空间上的运动,换句话说,城市空间结构即是人的居住与生活在空间上的投影,而这投影表现出的现象形成了社会景观。   在人类学角度,人类族群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依靠族群记忆不断进行认同,从氏族散居发展到族群整合。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族群的概念也与时代融合,扩展为由血缘性、邻近性、共同利益、共同族群记忆组成的社会群体,随之呈现出各种特色的社会景观。   在城市角度,不同背景的城市群体的生存境遇与发展状况,将使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呈现不同的状态。而相同的是,人们是因社区、单位、民族走到一起,“地缘”、“业缘”、“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因子。这些社会景观因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社会景观。社会景观伴随城市的更新不断演进,最终引导城市形态的有机生长。   建国以来,北京市城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北京市的许多重要节点,像牛街地区、前门大街、建外SOHO都在多种社会景观因子作用下不断演进。这些社会景观因子对应着北京各功能空间,影响着北京城市结构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自组织或他组织演变与北京城市更新同步进行。北京城市更新过程中,一方面,“任何现在出现的事物和过去积存下来的传统事物都是现实的事物”,正确审视北京市城市结构和社会景观现状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景观也伴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更新,社会景观的不可还原性引导北京市走向自组织更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最终影响北京市城市结构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的现状分析,从城市的角度,对城市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公共空间类型——居住街区的户外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居住街区的户外公共空间不是新鲜的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办公模式的变革以及办公环境人性化的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各种因素的综合要求下,对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空间能否及时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提出了更高要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居住问题尤为突出。北京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老年人居住现状不容乐观,传统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居家养老和
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寒冷地区。在我国,寒地城市大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寒地人口近三亿。由于寒地特有的气候特征,长久以来影响着其城市的
本文以“易地集中保护模式下的古民居”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作为展陈再利用的集中规划和单体改造的适宜策略。从规划和单体设计两个层级分别论述以保护为前提的展陈利用方式。规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均在积极发展创新型城市,发展创新城市需要理论支持。而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中并没有关于科技园建设促进创新城市建设的理论。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搬邻
中小学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但由于在数量大、时间短的情况下,很多重建项目存在前期科学分析不足、中期建设标准化、后期使用缺乏有效评估等问
随着当代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程,城市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典型载体——邻里中心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邻里中心基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特大城市中心区开始向信息流通中心和商务服务中心转型。除了传统的商贸、娱乐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外,以金融、办公、中介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和知识
本论文以大庆市的城市内河——黎明河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生态化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相关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本文对课题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