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人、社会、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并不单是物质空间的形态变化,其根本动因是各种社会群体自组织行为在空间上的运动,换句话说,城市空间结构即是人的居住与生活在空间上的投影,而这投影表现出的现象形成了社会景观。
在人类学角度,人类族群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依靠族群记忆不断进行认同,从氏族散居发展到族群整合。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族群的概念也与时代融合,扩展为由血缘性、邻近性、共同利益、共同族群记忆组成的社会群体,随之呈现出各种特色的社会景观。
在城市角度,不同背景的城市群体的生存境遇与发展状况,将使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呈现不同的状态。而相同的是,人们是因社区、单位、民族走到一起,“地缘”、“业缘”、“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因子。这些社会景观因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社会景观。社会景观伴随城市的更新不断演进,最终引导城市形态的有机生长。
建国以来,北京市城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北京市的许多重要节点,像牛街地区、前门大街、建外SOHO都在多种社会景观因子作用下不断演进。这些社会景观因子对应着北京各功能空间,影响着北京城市结构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自组织或他组织演变与北京城市更新同步进行。北京城市更新过程中,一方面,“任何现在出现的事物和过去积存下来的传统事物都是现实的事物”,正确审视北京市城市结构和社会景观现状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景观也伴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更新,社会景观的不可还原性引导北京市走向自组织更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最终影响北京市城市结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