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ehu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特大城市中心区开始向信息流通中心和商务服务中心转型。除了传统的商贸、娱乐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外,以金融、办公、中介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和知识型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这些高密集的服务行业逐步在城市中心地区集聚并占据了核心的主导产业地位。与此同时,我国高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人口激增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显现,作为服务功能核心的城市中心区迫切寻求一条土地集约利用的可行之路。本文整体上立足于特大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实地调研,从中心区空间角度出发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通过对国内外50个特大城市中心区的空间指标评价归纳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密切的控制指标,并以不同的指标组合形成适宜不同条件下发展的中心区集约利用理想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基于中心区“建筑-用地-交通”三层面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并以“空间形态”、“结构要素”和“服务功能”三个维度来建构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由“建筑平均高度、硬核规模比重、建设容积率、高效街区比重”等九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在对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评价中以量化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了现实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形成集约指标的驱动机制展开的分析。通过指标数据的相关性和可控性的分析建立集约指标的综合分析矩阵并对“首要指标”和“重要指标”的不同组合形成“高层密集模式”、“混合密集模式”等六大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最后本文以现实中心区展开模式案例分析,针对不同外部环境的城市提出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六大模式的空间形态、指标特征和相应的调控策略。   本文尝试构建基于空间角度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新思路;同时根据数据的回归特性分析研究集约指标驱动机制;创新性的利用指标综合分析矩阵形成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和相应的调控策略。  
其他文献
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实践项目图件部分,即连云港某中学校园规划设计图;下篇为工程设计研究报告,即论文的正文部分。  工程设计报告以“中学校园外部空间中的自发性活动
相对丰沛却又低技的人力资源和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施工制造体系的共存与混合是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建造领域的典型状态,也成为中国“半工业化”条件下最为根本的生产特征。在向前
本文结合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的现状分析,从城市的角度,对城市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公共空间类型——居住街区的户外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居住街区的户外公共空间不是新鲜的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办公模式的变革以及办公环境人性化的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各种因素的综合要求下,对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空间能否及时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提出了更高要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居住问题尤为突出。北京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老年人居住现状不容乐观,传统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居家养老和
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寒冷地区。在我国,寒地城市大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寒地人口近三亿。由于寒地特有的气候特征,长久以来影响着其城市的
本文以“易地集中保护模式下的古民居”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作为展陈再利用的集中规划和单体改造的适宜策略。从规划和单体设计两个层级分别论述以保护为前提的展陈利用方式。规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均在积极发展创新型城市,发展创新城市需要理论支持。而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中并没有关于科技园建设促进创新城市建设的理论。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搬邻
中小学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但由于在数量大、时间短的情况下,很多重建项目存在前期科学分析不足、中期建设标准化、后期使用缺乏有效评估等问
随着当代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程,城市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典型载体——邻里中心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邻里中心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