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手术入路选择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ufei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Siewert typeⅡ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AAⅡ)发病位置特殊、淋巴结转移路径复杂,目前可供选择的手术入路较多,但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手术入路及淋巴结清扫标准。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手术入路对AAAⅡ的临床价值,为其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合理依据。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手术切除的AAAⅡ患者90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其中包括男性患者72例(80%),女性患者18例(20%),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82岁,中位年龄66岁。将入组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开腹手术(Midline laparotomy,ML)组、左开胸手术(Left thoracotomy,LT)组、上腹+右胸两切口手术(Ivor-Lewis,IL)组,同时将胸腔及腹腔相关淋巴结根据解剖位置及术中清扫难易程度分为四区:中上纵隔分区、下纵隔分区、上胃周+胰上分区、下胃周+肝十二指肠分区,分析对比全组不同分区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及不同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入组数据均采用SPSS 2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L组、LT组、IL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全组中上纵隔分区、下纵隔分区、上胃周+胰上分区、下胃周+肝十二指肠分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0%、7.4%、63.3%、26.5%,上胃周+胰上分区明显高于下胃周+肝十二指肠分区(P<0.001),下胃周+肝十二指肠分区明显高于中上纵隔分区与下纵隔分区(P<0.05),中上纵隔分区与下纵隔分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95);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0.0%、5.3%、27.4%、6.3%,上胃周+胰上分区明显高于下纵隔分区与下胃周+肝十二指肠分区(P<0.05),下纵隔分区与下胃周+肝十二指肠分区均明显高于中上纵隔分区(P<0.05),下纵隔分区与下胃周+肝十二指肠分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35)。3.淋巴结清扫率:ML组、LT组、IL组中上纵隔分区淋巴结清扫率分别为0.0%、0.0%、90.9%,IL组明显高于ML组及LT组(P<0.05);下纵隔分区淋巴结清扫率分别为24.0%、78.1%、81.8%,LT组及IL组均明显高于ML组(P<0.05),LT组与IL组下纵隔分区淋巴结清扫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10);上胃周+胰上分区淋巴结清扫率均为100.0%;下胃周+肝十二指肠分区淋巴结清扫率分别为56.0%、21.9%、84.8%,ML组与IL组均明显高于LT组(P<0.05),ML组与IL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02)。4.淋巴结清扫数:ML组、LT组、IL组清扫中上纵隔分区淋巴结分别为0.00(0.00-0.00)枚、0.00(0.00-0.00)枚、4.00(2.00-6.00)枚,IL组明显高于ML组与LT组(P<0.05);清扫下纵隔分区淋巴结分别为0.00(0.00-0.50)枚、2.00(1.00-3.75)枚、2.00(1.0-4.00)枚,LT组与IL组均明显高于ML组(P<0.05),LT组与IL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43);清扫上胃周+胰上分区淋巴结分别为11.00(6.00-16.00)枚、11.50(8.00-18.75)枚、12.0(10.0-22.50)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清扫下胃周+肝十二指肠分区淋巴结分别为7.00(4.00-10.50)枚、0.00(0.00-1.00)枚、8.00(4.00-12.00)枚,IL组与ML组均明显高于LT组(P<0.05)。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并发症发生率:ML组、LT组、IL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15.00(188.50-236.50)min、173.50(150.50-185.75)min、289.00(259.00-339.50)min,IL组明显长于ML组(P<0.001),ML组明显长于LT组(P=0.002);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00(100.00-225.00)ml,150.00(150.00-200.00)ml、200.00(150.00-250.00)ml,IL组明显多于ML组及LT组(P<0.05),ML组及LT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855);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0%、15.6%、39.4%,IL组明显高于LT组(P=0.014),IL组与ML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62)。结论:1.对于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上胃周+胰上分区淋巴结转移机率最高,其次依次为下胃周+肝十二指肠分区、下纵隔分区,中上纵隔分区未见淋巴结转移。2.Ivor-Lewis术式较开腹术式与左开胸术式在淋巴结清扫方面有明显优势,可兼顾中上纵隔分区、下纵隔分区、上胃周+胰上分区、下胃周+肝十二指肠分区淋巴结的充分清扫,但会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胃癌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征和寻找便于有效识别与DVT发生相关的高危因素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胃癌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9例,并随机筛选同期单纯胃癌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将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
目的:研究化疗中期18F-FDG PET/CT评估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作用,探讨临床和化疗中期PET/CT代谢及解剖测量参数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早期识别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高危患者,协助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期。方法:1.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临床和影像数据完整的120例(失访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资料,男
背景和目的: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第五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与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目前肝癌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如何从众多的治疗方案中,选择出更好的治疗策略,本研究基于白蛋白-胆红素(Album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探索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70名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卡方检验比较了不同原发疾病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影响残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绘
第一部分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在肿块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多参数联合对评估肿块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T)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底期间接受NAT后行手术治疗的28名确诊为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MRI图像,共32处病灶,获得其ADC、D、E值及T2序列信息。分别于NAT前、NAT后行常规MR增强检查。利用Miller&Payne改良病理分级将病
第一部分在肝细胞肝癌患者中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动脉期呼吸伪影的影响因素目的:探讨在肝细胞肝癌(HCC)患者中行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成像时对动脉期呼吸伪影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行Gd-EOB-DTPA及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MRI的患者,按年龄±2岁、性别、BMI±2kg/m2进行1:1匹配,两组均纳入123例HCC患者。使用GE Stgna HDE1.
目的:对比1)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然后辅助化疗(新辅助+辅助化疗组)、2)新辅助化疗(以下统称为新辅助化疗组)、3)辅助化疗(以下统称为辅助化疗组)及4)单纯手术(以下统称为单纯手术组)四种不同治疗方式对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为临床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受根治性手术的2193例T2N1-3M0和T3-4N0-3M0期胸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RNA测序的方法发现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关键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mRNA。方法:利用RNA测序技术鉴定肺鳞状细胞癌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mRNA(DEmRNA)和lncRNA(DElncRNA)。通过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DElncRNA-DEmRNA共表达和DElncRNA-DEm RN A相互作用网络,诠释DEmRNA和DElncRNA的功能。结果
目的:通过比较在肺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WTAP表达情况,分析WTAP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统计WTAP异常水平表达和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术后病理情况以及患者的术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其临床诊疗和预后评估等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50例手术切除肺腺癌患者,应用免疫组化分析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以及癌旁组织的病理标本组织中WTAP的表达情况。验证WTAP在肺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根据W
目的:了解新辅助食管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围手术期机体营养状态变化,分析相关因素,为改善围手术期食管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对我科128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与新辅助治疗前比较,病人新辅助治疗后PA水平明显增加(P<0.05);ALB、TP及HGB水平明显降低(P<0.05);体重、BMI、GLOB、T LC稍有降低,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