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板桥的多重人格与诗词创作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以其独特的人格显立于世。学术界对板桥的书画艺术研究成果颇丰,而对其人格及诗词创作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尝试从人格与文学创作关系入手,对板桥人格及其诗词创作特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本文认为,狂狷人格、传统儒家人格和艺术家人格等三重人格集于板桥一身,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内在张力,使板桥成为一个虽讲个性而不忘功利,虽重功利而不掩其个性之人。板桥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二:康雍乾特殊时代和板桥特殊生活经历的影响。 “文如其人”,不仅板桥的文艺观折射了他的多重人格,而且在多重人格的影响下,板桥诗词潜在着一种真挚与怪诞、谦恭与狂怪截然相反而又浑然一统的精神力量。本文首先对他的文艺观进行梳理,提炼出别具一格的“直抒血性为文章”说和“公道”“私情”说。然后,再对板桥诗词进行重点论述,探讨其狂怪酣健、凄清悱恻和冷峻通脱等多种艺术风貌,力求挖掘其独特之处。
其他文献
该文从对美学学科的反思入手,认为历史主义方法是美学学科超越主客二分和二元对立思维,建设未来中国美学的可选之途,并以历史主义视角为基础,提出一种以多元个体为基础的主体
五四以来,文化价值的转型与文化秩序的变动使女性书写开始浮出历史地表.由于它出现在女权运动背景缺失的现代中国,因而一开始便陷入了与男性话语权力不断抗争而又不断陷落的
该文在仔细考证了后现代主义语言观和后现代主义精神之后,选取了曾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语言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文化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这两个语言学派的学术背景、
康德关于崇高的美学理论,国内学术界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这些研究大多把目光集中于崇高所表现的主体与客体的冲突上或崇高的根
张中行一生性格耿直,心地善良,为人处事低调淡泊名利。张中行散文师承知堂老人,在风格上继承了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闲话体”特点,而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相
目前对当代革命文学的研究,多停留在革命叙事外部的诸多表征和局限性的认识上,对革命叙事内在包含的复杂的历史和人性内涵,包括集体和个体无意识形态甚至美学方面的复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