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突围——从男性形象看现代女性书写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以来,文化价值的转型与文化秩序的变动使女性书写开始浮出历史地表.由于它出现在女权运动背景缺失的现代中国,因而一开始便陷入了与男性话语权力不断抗争而又不断陷落的对抗与同谋的关系之中.该文试图从现代女性书写中男性形象这一角度出发展现女性书写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叛离父亲的家园——回归父亲的家园——对父系文化谎言的揭穿,并试图从中解读出女性文本的分裂性,即一方面试图解构男性主体地位,一方面男性主体意识却无处不在,在女性文本中控制着话语权,制约着女性书写.该文分为三部分进行阐释:上篇通过对五四时期女性"弑父"文本中男性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女性书写对于父亲家园的叛离.五四时期的女性书写通过对男性形象的解构以及男性主体的消解而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对现有象征秩序的质问与否定,指证出性别权力关系的可置换性.然而它却以对两性权力关系的简单置换而为女性书写重返父亲家园这一精神指向提供了潜台词.中篇分析了以丁玲为代表的左翼时期女性书写中社会解放=妇女解放模式的建立以及这种模式所再现出的男性英雄神话原型,试图揭示现代女性书写陷入男性叙事圈套的困境及其原因.下篇以张爱玲为例,分析现代女性书写对为男性叙事所虚饰了的父系文化的另一幕历史真相的揭示.其文本不再停留在表层地对于男性性别压迫者的权力指证,而是深入到父系文化的深层,对其进行深度解构.
其他文献
尤金·奥尼尔的中期代表作是《悲悼》(1931),后期代表作是《长日入夜行》(1939),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分别是莱维尼亚和玛丽.该文就从分析这两个人物入手,通过阐释尼采、弗洛伊德
面对"70年代出生"作家创作朝向消费社会腹地的纵深挺进,该文以包括成长之痛、身份焦虑、都市场景和行动信仰四个书写层面的"身体叙事学"作为对他们创作的界定.在他们的写作中
该文以鲁迅与李光洙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主要思想与创作,研究的进展与继承,以及二人分别在中韩文学上的价值.该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生平开始展开他们的文学特征.他们俩的
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开始关注女权主义文学及其理论,该理论将性别因素引入文学创作和理论,并代表了一种政治化的倾向,已成为当今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一
该文从对美学学科的反思入手,认为历史主义方法是美学学科超越主客二分和二元对立思维,建设未来中国美学的可选之途,并以历史主义视角为基础,提出一种以多元个体为基础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