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现实条件。通过对西方早期的思想家维科、圣西门等历史理念的关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在思想上为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作了准备工作。这一理论的产生也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化大生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极大发展,世界性的交往得以确立。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成为世界历史产生的阶级基础。这一理论的形成历经三个阶段,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就开始了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准备工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标志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马克思晚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分析和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研究,得出了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使世界历史理论不断得到发展。世界历史,在马克思那里,主要就是指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进入相互影响、使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是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它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基础上。资产阶级利用资本的扩张性,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形成了世界市场,由此开创了世界历史。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无产阶级才是世界历史真正的主体,因此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是共产主义,本质就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通过对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阐述,认为落后的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确立更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即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实践性、时代性和人本性。这一理论,彻底实现了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变革,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方法论,为人们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全球化及其规律和趋势的前瞻性探讨,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也有助于我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