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腺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十二指肠残端加固的短期疗效分析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an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确定胃腺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Duodenal stump fistula,DSF)的风险。方法收录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患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的患者的病例数据共649例,并根据纳入及排除条件,将其中610例符合要求的病例数据纳入本研究。收集的变量数据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NRS2002评分)、合并症资料(幽门梗阻、糖尿病、心脏病、肝硬化、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手术特征(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方式、术中是否放置空肠营养管)、肿瘤学特征(肿瘤分型、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分期,肿瘤TNM分期)。同时,通过对数据中各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与术后DSF的发生有关的变量,并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对这些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胃腺癌术后DS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纳入的610例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有26例患者术后出现DSF,术后DSF的发生率为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MI值、合并症高血压、合并COPD、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营养方式、肿瘤分型、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T分期、肿瘤TNM分期与胃腺癌术后DSF的发生无关(p>0.05);年龄、NRS2002评分、多种合并症(包括幽门梗阻、糖尿病、肝硬化、心脏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与胃腺癌术后DSF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幽门梗阻、糖尿病、肝硬化、NRS≥3分是胃腺癌术后DS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幽门梗阻、合并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术前NRS≥3分是胃腺癌术后DSF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建议对拟行胃癌择期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DSF风险评估,对合并糖尿病、肝硬化、幽门梗阻和NRS≥3分的病人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控制血糖≤11.1mmol/L、术前应用保肝药物改善肝功能、应用制酸药及胃粘膜保护剂、术前予以肠外营养支持等)以降低术后发生DSF的风险;目的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对不同的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方式(即加固与不加固)的短期疗效进行评估,为临床手术过程中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预计纳入100名患者,纳入标准为:行根治性远端胃或全胃切除术合并B—II式吻合或Roux-en-Y吻合的胃癌患者(符合诊断标准),且术后组织学证实为胃腺癌者。主要终点是30天内发生DSF。次要终点是术后早期结局直至出院或死亡。收集的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性别、年龄、BMI、合并症、手术特征及肿瘤学特征)及结果资料(DSF、其他并短期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长及住院总费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结局资料,对上述两种残端处理方式的短期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共有99名患者完成本项研究,实验组49人,对照组50人。其中,3名患者术后发生DSF,13名患者出现了其他的短期并发症。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的DSF发生率、其他短期并发症发生率、Clavien-Dindo分级、手术时长、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十二指肠残端加固与不加固在短期疗效上并无显著差异。对十二指肠残端进行加固并不会降低术后发生DSF的风险。手术中,对于闭合满意的十二指肠残端可以不予修补。实验注册:该实验已在Clinical Trials.gov(NCT01938313)中进行了注册。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低年资超声住院医师应用O-RADS、ADNEX模型、GI-RADS、LR2、SRRisk这五种方法辨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0例均经过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超声图像。由1名低年资超声住院医师分别应用O-RADS、ADNEX模型、GI-RADS、LR2、SRRisk这五种方法对卵巢肿瘤进行评估、分类。其中肿物判定为O-RADS>3类、GI-RADS>3类、SRRisk
目的: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患者发生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198例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且满足所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II期或III期NSCLC患者。采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终点为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脑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福建省立医院行肝切除术后的巨大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巨大肝癌)患者的预后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巨大肝癌直径的大小、复发的模式、复发后的治疗措施对于巨大肝癌的预后影响,并根据生存及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生存模型。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总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的共146例行肝切除术的巨大肝癌患者及34项临床病理因素,对随访结果及临床病
研究目的远端胆管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胆管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低且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20-40%。对于无远处转移的远端胆管癌,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SEER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database)中无转移远端胆管癌患者手术后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预后因素,建立列线图(Nomogram)模型预测其生存率。为临床实践提供
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发生和发展及其舒尼替尼耐药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肾癌的舒尼替尼耐药相关的基因,研究目标基因与肾癌患者的预后关系,进一步探究目标基因对肾癌细胞侵袭能力及肾癌细胞的舒尼替尼耐药性的影响,最后分析目标基因涉及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方法与材料: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相关,脂代谢临床指标作为贯穿于NAFLD病程中的主要监测指标,可以较明确的体现出NAFLD的疾病严重程度,本文旨在探讨脂代谢临床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发生与发展的相关性,对NAFLDHCC的提供有意义的临床标志物。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年1月1号至2020年1月1号住院
背景和目的:高级别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一半以上。相同的病理分级的患者预后差异仍较大。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分子病理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建立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并结合年龄、病理分级等临床因素,构建高级别脑胶质瘤临床预后列线图,预测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等分子病理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颈淋巴结转移(N1b)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为N1b PT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准确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协助早期发现N1b PTC患者治疗后复发的高危人群。方法:利用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 3个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3个中文数据库,检索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清扫术后淋巴结复发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起
背景:Mc Keown食管癌根治术是目前可切除食管癌的常用的手术方式。吻合口瘘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管状胃的血供,是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能否生长的关键因素。手术通常使用胃代食管在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手术中关键步骤是对胃的游离并制成管状胃,不可避免的要游离结扎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左动脉。在全胃中,胃左动脉是最大的供血动脉,同时胃底的主要血供来自于胃左动脉。在管
目的可手术食管癌的根治性手术与辅助及新辅助之间的最佳搭配目前仍处研究阶段。国外更多为术前新辅助,国内更多行术后辅助。本研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比较分析术前新辅助放化疗与术后辅助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生存的影响及其毒性分析以探讨最佳治疗顺序。方法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初诊我院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根治性手术切除前后的时间分为术前新辅助放化疗(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