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压力流体湍流换热机理及热裂解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eci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所应用的再生冷却技术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方法,开展了超临界压力流体特别是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的对流换热及热裂解研究,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设计及再生冷却技术的实现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利用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超临界压力CO2在竖直圆管内的湍流对流换热机理。向上流动时,壁面附近强浮升力使得轴向速度的径向梯度在主流区变小,速度的径向分布变平坦进而变为M型。雷诺切应力由正常值变小为零进而变为负值。湍动能生成项与湍动能由于雷诺切应力和轴向速度的改变先变小至极小值然后恢复。对流换热系数取决于湍动能的大小,湍流层流化使得湍动能减少,对流换热系数大幅下降,瞬态涡量场可直观揭示这一过程。开展了竖直圆管内超临界压力正癸烷的对流换热和流动换热不稳定性实验研究与分析。结果发现共存在7个稳定性阶段。不稳定阶段主要原因是流动转捩及剧烈变化的物性,前者与湍流有密切关系,后者为非线性动力学中的Helmholz型振荡。不同的稳定性阶段具有不同的振荡频率、声响、振幅特性。浮升力与Helmholz型的密度波振荡有着紧密联系,提高压力、升高进口温度或采用向下流动方式将有效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对EHF-Ⅰ和EHF-Ⅱ两种工程燃料开展了竖直圆管内的对流换热实验研究。在相对较低的进口Re条件下,浮升力的影响显著增强,特别是在高热流密度时,向上流动工况产生湍流层流化和传热恶化,壁温飞升并出现峰值。实验得到判定EHF-Ⅰ燃料发生传热恶化的临界Bo*为3×10-7。EHF-Ⅱ燃料相比于EHF-Ⅰ更早发生传热恶化,但最高壁温低于EHF-Ⅰ燃料。由实验数据拟合了浮升力影响较大时EHF-Ⅰ和EHF-Ⅱ的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对EHF-Ⅰ燃料开展了超临界压力下流动热裂解研究。热裂解产生链烷烃、烯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物质。影响裂解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温度和驻留时间。实验发现生成物可分为三种类型,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低裂解率条件下的等比例化学反应模型。热裂解发生时一方面产生额外化学热沉增强换热,一方面裂解气形成的气泡层具有较低换热能力阻碍对流换热,综合效果为热裂解使得对流换热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
其他文献
量子色动力学(QCD)的低能标行为由非微扰效应主导,以致我们对其理解远远不够。本论文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LHCb实验采集的质子-质子(pp)对撞数据,研究了粲夸克偶素的产生机制和Bc介子的性质,以加深对QCD的理解。高能pp对撞中粲夸克偶素的产生一般可以因子化为粲夸克对的产生和随后的强子化两个过程。前者可用微扰QCD计算,后者为非微扰过程,需要用非微扰方法处理,依赖于实验结果作为输入。利用积分亮度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偏振光极化纯度结构的几何解释及其与材料介质的相互作用。首先,提出了用极化纯度指数-去极化指数(PI4D-P△)平面偏振光散射测量的物理实现图。随后,利用N维极化代数对平面波和任意波偏振态的极化纯度结构进行了推广。其次,在纯度(PI4D-CP)空间的三维纯度指标中,给出了纯度-去极化关系与极化源信息的几何表示。第三,利用这些图形表示法研究了某些生物介质偏振光散射的完全极化行为。提出
在极端情况下强相互作用物质的性质研究是高能核物理领域的主要课题。在相对重离子对撞机(RHIC)和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完成的实验项目的目标之一就是产生和观测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是由夸克和胶子组成的短暂存在的热力学体系。虽然已经有信号暗示在重离子碰撞中形成了物质的解禁闭态,但是要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性质还是非常困难。因为在实验上并不能直接探测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只能通过分析末态强
负离子通常是通过复杂的电子-电子关联效应使得一个额外的电子束缚在一个中性的体系上而形成的。与中性或者正离子中电子被库仑势束缚不同,负离子中的额外电子是由短程势束缚的,其强度比库仑势衰减得更快。这种短程势的作用使得负离子只能形成很少的束缚态,典型的是只能形成基态或是几个能量最低的精细结构。由于这种新奇的结构,负离子在电子关联效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子亲和势(Electron Af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控制着钠离子的跨膜内流,负责启动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它在生物的心脏节律调节和神经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在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激活时,跨膜电压的变化会引发VSD的构象变化,它随后会引发孔道结构域的开放并因此允许钠离子的流入。这一过程的原子级别的细节信息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本项工作中,我们分别在叠加力
移动粒子半隐式法是一种适用于不可压缩流体的无网格数值模拟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核工业领域、海洋工程领域、机械工程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移动粒子半隐式法从提出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并且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相比较于非常成熟和完善的网格法,移动粒子半隐式法中至今仍然存在不少缺陷,这也是导致其无法大规模商业推广的根本原因。本文针对移动粒子半隐式法目前存在压力振荡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
核糖体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细胞中的核酸蛋白复合物,负责蛋白质的翻译。真核核糖体的成熟是一个极为复杂并且高度动态的过程,包括rRNAs的转录、修饰、折叠与加工以及核糖体蛋白的合成与组装。同时存在76种不同的snoRNAs与超过200种组装因子参与核糖体组装全过程的调控。这些组装因子包括作为支架或分子伴侣的结构蛋白以及含有广泛生化活性的蛋白例如GTP酶、AAA-ATP酶、ATP依赖的RNA解旋酶与激酶。此
钨(W)是未来核聚变堆托卡马克(Tokamak)装置中面对等离子体材料(PFMs)的主要候选。其服役环境苛刻,会受到高热流及高束流等离子体的辐照。氦(He)是氘(D)氚(T)核聚变反应的产物,广泛地存在于装置腔室中的等离子体之内。聚变堆偏滤器部分存在严重的He等离子与W的表面相互作用。本文利用He离子、He等离子体对W材料进行辐照,并通过自行搭建的微纳尺度热测试平台分析了He辐照条件下W材料的损伤
发展效果好且省时的初始化方法是年代际预测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大部分方法产生的初值与模式协调性差或者所采用的方法计算量很大。本文采用一种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四维集合变分混合同化方法(4DEnVar)——降维投影四维变分(DRP-4DVar)和我国自主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2(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Grid-po
定向细胞迁移广泛地参与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免疫监控以及肿瘤转移等生命过程。脊椎动物单次跨膜蛋白Lrp12/Mig13a被多次报道通过调控神经元的定向迁移参与大脑皮层的发育,其功能的缺失或损伤将导致大脑皮层发育紊乱、癫痫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瘤等人类疾病。由于脊椎动物组织结构的复杂性,Lrp12/Mig13a发挥功能的分子细胞学机制一直未获得阐述。我们采用秀丽隐杆线虫Q神经前体细胞的发育模式为研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