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KZF1基因mRNA表达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06783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化、可累及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是一种多基因病,目前认为与遗传、免疫、病毒感染、药物及激素等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二十年,各研究小组主要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和候选基因的方法研究SLE的易感基因,但多数结果不尽一致。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收录的13个SLE易感基因位点中有11个是通过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扫描发现的,分别是1q41-42(SLEB1),2q37.3(SLEB2),4p16-15.2(SLEB3),12q24(SLEB4),13q32(SLEB5),16q11.2(SLEB6),20p12(SLEB7),20q13.1(SLEB8),1q32(SLEB9),7q32(SLEB10),2q32.2-q32.3(SLEB11)。通过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方法发现了一些可能与SLE相关的易感基因,如PTPN22,CRP,FCGR2A,FCGR3A,FCGR2B、STAT4,IRF5,TLR5,ITGAM-ITGAX,FAS,PARP,PDCD1,HLA-DRB1,C2,C4等。近年来随着国际单体图型计划(HapMap)的完成和廉价高效的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的出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成为寻找复杂疾病易感基因最有效的方法。最近用GWAS在汉族人群中研究发现了九个新的易感基因及位点,其中包括IKZF1(SNP rs4917014与SLE显著相关OR=0.72,95% CI: 0.68-0.77,P=2.75×10-23)。在功能方面IKZF1编码的转录因子Ikaros在淋巴细胞的的发生、发育、分化、增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IKZF1基因 mRNA表达在SLE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是否异常,该基因mRNA表达与SLE活动指数(SLEDAI)是否相关以及rs4917014与IKZF1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   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60例SLE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检测IKZF1 mRNA表达状况;应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对60例SLE患者IKZF1基因中的rs4917014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KZF1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KZF1mRNA表达与SLEDAI及rs491701无相关性。   结论:IKZF1基因可能与SLE的发病机制有关。
其他文献
人巨细胞病毒基因组庞大并且复杂,而且其潜伏激活的相关机制又涉及到病毒与宿主双方因素,其基础研究进展缓慢。为此,HCMV活动性感染的临床诊断相关研究也受到极大的阻碍。 
学位
“我们塑造了工具,工具又塑造了我们”。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与互联网的联系日益紧密,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这个与
重视培养数学元认知,加强认知心理的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呢? 我认为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入手,作为培养学生元认知的有效途径.rn一、
目的探讨BMI对乳腺癌患者规范化治疗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1 061例诊断为乳腺癌并经规范化治疗的患者肿瘤分期、绝经状态、年龄、民族、免疫组化结果、身高、体质量等资
目的:探讨Annexin A2、Bcl-2蛋白在宫颈癌(ICC)、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慢性宫颈炎(CCS)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宫颈癌、20例宫颈上皮
社会,分秒不息在幻变;新闻,每时每刻在发生。广播电视新闻的声屏呈现,其实只是对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进步发展足迹一种或感性或理性的镜像折射。和谐收视生态2010年,国家“十
英语学习要掌握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做好预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逐步学会预习的方法.那么,如何做好英语课前预习呢? 下面谈谈我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识字教学质量关系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我们认为,低年级识字教学应从培养学生
目的:分析食管癌CT灌注参数与组织学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CT灌注成像无创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价值及可行性;对CT灌注参数作为术前评价食管癌生物学行为指标的
摘要:乌拉街地处东北地区,“先有乌拉,后有吉林”的说法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乌拉街作为东北地区典型的历史城镇代表,现遗存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古遗址、古建筑等,涵盖了辽、明、清、民国众多时期的遗址,是北方空间结构形态的代表,是松花江文明有力的载体,同时也是满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本文从吉林乌拉街出发,详细分析其演变过程及空间形态,以期给满族文化历史与民居传承带来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