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震云小说的乡土世界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u89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震云是当代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从乡村走来,其创作始终没有离开乡土。他以自己的平民视角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和历史,营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乡土世界。论文介绍了评论界对这一乡土世界的研究现状,运用历史批评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他创作乡土世界的动因、乡土世界的人物和典型呈现、历史和文化呈现这几方面,力求全面展示他小说中乡土世界的风貌及其背后的深层涵义。同时,揭示这一世界的价值和不足,进而使读者认识到刘震云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刘震云在河南农村长大,从小备受姥娘疼爱,但生活的困苦又使他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这些爱与痛的成长经历使他深刻明白了普通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使他的创作深深地扎根于故乡和土地。笔者将刘震云小说乡土世界中的人物大致分为两类:乡里人和乡下人。乡里人在农村土生土长,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精神上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乡下人是那些在农村长大后又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他们身在城市魂在故乡。为了更深入地阐释刘震云小说的乡土世界,笔者选取了四个多次出现在他文本中的典型——塔铺、喊丧、姥娘和孬舅。塔铺既是作家童年和少年时期成长的园地,又可作为其小说中故乡的代表,他离开故乡生活在城市,体会到了城市的堕落,他反思人生、历史、文化,无处安放自己的灵魂,把目光转向了故乡,然而故乡的一切又使他无法有效的救赎,只能是安放灵魂的乌有之乡;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出现了“喊丧”这一意象,作家试图运用农村这一传统的丧葬仪式来表达打破中国人百年孤独的渴望;现实生活中姥娘将刘震云抚养长大,给了他极大的关怀,在其作品中他把姥娘塑造成了一种真善美的化身,寄托了作家重建民族精神的理想;孬舅是刘震云小说中频繁出现的人物,在作品中他其貌不扬。笔者将他作为丑的形象代表,作家描写群丑是为了表达对美的热爱,审美、唤美才是其创作的终极目的。刘震云小说的乡土世界体现了他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观,他始终站在“平民”的立场,对历史进行了平民化和个人化的书写,借历史来批判现实;同时,刘震云以“权力”和“粮食”为切入点来描写乡土世界的人情物事,来透视这一世界的文化,以文化来反思人性。刘震云几乎全部的小说都与乡土有着不解的联系。乡土是他创作的园地,是他关注人性、社会和文化的基点。新世纪以来,他从《手机》、《我叫刘跃进》到《一句顶一万句》的创作,从城市又回到了热恋的乡土世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刘震云对乡土小说的衷爱和擅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乡土小说创作还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硬件及采样技术的发展,海量高维数据的获取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例如图像与视频数据、文本与网页数据等。那些高维数据不但会显著地增加计算和存储代价,也使得推理、学习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教师互动方式和学习适应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自我概念在教师互动方式与学习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首先对自我概念、教师互动方式和学
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视力残疾主要致残因素在比例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视力残疾的流行病学特点,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之一,也是有效防治视力残疾的重要前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不断丰富,使得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改革处于漫长的实践和探索当中。很多高校把育全才作为培养人才的使命,于是支持全才教育行
在国势衰颓和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现代化转型。熊、徐认为,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和重构,关键在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问题在熊十力、徐复观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终生学习理念的倡导,如何突破地域、时空限制,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继续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需要通过个人的自学、培训、实践和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身心健康和价值取向等的影响力度不断增长。然而网络对大学
中国数学教学过程中,符号化现象似乎司空见惯,然而,在这"中文"与"洋文"混杂表述数学信息的场合中所蕴含的教育信息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简析汉语在表达数学信息过程中的优
傣医药被列为继藏、蒙、维医药之后的“四大民族医药”之一,作为祖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傣族文化的精华,已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傣族人民在与自然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以
<正>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日前,南昌市很多单位组织员工到医院进行年度性的集体体检。然而,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件好事却惹来了一些员工不少怨气,有的员工甚至采取"漏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