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脓毒症患者出凝血改变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00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出凝血变化的特点及其与非老年患者间的差异,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1月31日间收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年龄<65岁为非老年组,年龄≥65岁为老年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预后生存资料,及诊断脓毒症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出凝血指标、炎症指标、DIC评分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除血小板数量所占评分的校正后SOFA评分及除年龄所占评分校正后APACHE II评分)。首先比较老年及非老年组患者一般资料及预后情况的差别。进而,分别比较各时间点两组患者出凝血指标、DIC发生情况及疾病严重程度变化,并纵向比较每组患者出凝血指标及疾病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对老年患者以年龄进一步分层后,比较不同年龄段老年脓毒症患者出凝血指标的差异;分别比较相同疾病严重程度及相同28天生存结局下两组患者出凝血指标变化的区别;以及在疾病严重程度及28天预后均相同条件下,两组患者DIC评分的区别。进一步比较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变化,并比较炎症指标与出凝血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8名脓毒症患者,其中老年组304例,非老年组264例。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及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住ICU期间老年组患者DIC、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非老年组,但ICU内、住院期间及长期死亡率高与非老年组。老年组患者在诊断脓毒症后第一天凝血功能改变及器官功能损伤较轻,表现为老年组较非老年组PT延长时间较短、FIB水平、D-D和FDPs较低【PT(s):16.3(15.1-18.2)比16.7(15.4-19.4),P=0.026;FIB(g/L):4.42(3.13-5.74)比4.89(3.39-6.55),P=0.001;D-D(ug/m L):3.42(2.15-6.17)比4.36(2.66-8.31),P=0.003;FDPs(ug/m L):12.05(7.81-22.07)比15.33(8.48-31.58),P=0.007】、DIC评分较低【ISTH评分:2(2-3)比3(2-4),P=0.001;JAAM评分:2(1-4)比3(1-4),P<0.001】,校正后SOFA评分较低【7(4-9)比7(5-9),P=0.033】。以年龄对老年组患者进一步进行分层分析提示出凝血指标及DIC发生情况随年龄增加无显著差异。相同疾病严重程度下,老年患者脓毒症早期出凝血改变较轻,表现为FIB、D-D及DIC评分改变较小。28天存活患者中,老年患者在诊断脓毒症第一天PT、FIB、D-D水平及DIC评分均低于非老年组【PT(s):15.9(14.9-17.5)比16.5(15.2-18.4),P=0.031;FIB(g/L):4.42(3.12-5.73)比5.01(3.39-6.86),P=0.001;D-D(ug/m L):3.36(2.15-5.53)比4.16(2.43-8.22),P=0.020】及DIC评分均低于非老年组;而28天内死亡的患者中,出凝血指标差异不显著,老年组DIC评分仍较低。在预后且器官功能损伤情况一致的脓毒症患者中,老年患者DIC评分较低。对炎症指标进行比较,提示诊断脓毒症第一天老年组患者CRP水平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CRP(mg/L):131.40(75.40-191.90)比188.80(113.35-244.40),P<0.001】;CRP与FIB具有显著相关性(r:0.531,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老年及非老年脓毒症患者出凝血指标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非老年患者,老年组患者在脓毒症早期,出凝血功能改变及器官功能损伤较轻,但死亡率较高。老年及非老年脓毒症患者出凝血指标变化和炎症反应程度存在一致性。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通过阻断m TOR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90只大鼠平均分组为盐水对照组、脓毒症组以及雷帕霉素组,通过大鼠尾静脉将经生理盐水稀释的脂多糖(5mg/kg)注射注入体内,以此来制作制备脓毒症模型;再经大鼠的尾静脉将经生理盐水稀释的雷帕霉素(2mg/kg)注入大鼠体内进行干预。每组在6小时、12小时、24小时、72小时、120小时分别选取大鼠采集检测指标。
目的:探讨联合血管闭塞试验(vascular occlusion test,VOT)的组织氧饱和度(tissue oxygen saturation,StO2)各参数的变化是否能对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感染部位、乳酸(lactate,Lac)值、动脉氧饱和度(a
目的:VEGFR-2作为VEGF的重要受体,被VEGF激活后,能启动下游信号转导,调节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体内血管生成。研究发现,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VEGFR-2高度表达,VEGFR-2的抑制会导致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因此,VEGFR-2一直是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开发结构新颖,低毒副作用以及高选择性的VEGFR-2抑制剂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因素与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在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资料以及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研究对象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早期
目的:探索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所致的肺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6至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按照完全随机化的方法分为四组,实验组(共三组,每组九只)的小鼠即PQ2d组、PQ7d组、PQ14d组,一次性经腹腔注射40mg/kg百草枯建造百草枯中毒模型,对照组(共一组,九只)的小鼠即control组,与实验组同样处理,一次性经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百草枯注射后2 d、7 d
目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是存在于体内重要的晚期炎症因子。近年来,因发现其参与了脓毒症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发挥重要的致病作用而成为研究热点。脓毒症(sepsis)是ICU十分常见的危重病症,其发病的根本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等是在脓毒症发病中重要的早期炎症介质。但是,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急诊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血培养结果的相关因素,为危重症脓毒症患者的早期临床鉴别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来诊后抽血培养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以及来诊时的生命体征、来诊后的首次血液化验结果、血培养的结果、是否机械通气、住院期间的预后等临床资料
目的:颅脑损伤及脑出血为常见的主要的神经外科急症,须及时急诊处置,必要时行急诊手术治疗,且预后往往较差。IL-6及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在颅脑意外患者中明显升高。本文拟通过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统计学分析,探究与颅脑损伤及脑出血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期通过早期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水平对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为日后从分子层面对颅脑损伤及脑出血的继发性损害进
目的:确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在早期预测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损伤发病率及28天死亡率方面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成年脓毒症患者815例。分别收集患者在诊断脓毒症24h、48h及72h的外周血常规,并计算NLR比值。研究的主要结果是脓毒症相关AKI、ARDS、DIC、ALF的发病率。次要终点是脓毒症合并器官
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严重的血管事件之一。由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能够进行有效干预的时间很短,所以迅速鉴别诊断十分重要。目前我国指南推荐的诊断方案:急诊室内,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 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评估,尽最大限度缩短进院至溶栓或取栓治疗时间(2018AIS指南)。有一部分患者因为诊断延误,或影像学诊断不明确而导致治疗不及,这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