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地处亚热带地区,全年气候温热,适合于桑树的生长。广东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是我国蚕桑生产大省。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一些病虫害相继发生,其中桑树根结线虫病发生较为普遍和严重。但是广东省并没有关于桑树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研究,为将来指导桑树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我省蚕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桑树根结线虫病病原鉴定:通过对广东、湖南和广西等地桑树根结线虫病病原的雌线虫会阴花纹形状、雄虫的交合刺、二龄幼虫的透明尾长等形态特征进行鉴定,此线虫与已报道的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形态相似;通过分子鉴定,利用引物C2F3/1108、26S/V5367和63VNL/63VTH分别对线虫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Ⅱ(mtCOⅡ)基因、rDNA-ITS和mt DNA 63 bp重复序列区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分别为705bp、715bp和326bp,将扩增产物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与此病原线虫相似性在99%以上的均为象耳豆根结线虫(M.enterolobii)。2.象耳豆根结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胚胎发育: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pH对卵孵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下桑树根结线虫卵的蛰伏特性,并观察胚胎发育过程,结果显示:桑树根结线虫卵孵化的最适温度是25℃~28℃,8℃以下发育停止,38℃以上致卵死亡;在pH值为5和7时,卵的孵化率较高,分别为46.67%和50%,pH值小于4或大于9时,卵囊内的卵存活率为0;在25℃和30℃下,卵囊的存活率较高,分别为74.31%和70.26%,显著高于其他温度下卵囊的存活率;卵的蛰伏率在10℃时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下卵囊的蛰伏率;在25℃下,从单胞卵发育到二龄幼虫需要的时间为10~13d。3.象耳根结线虫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引物LCO1490/HCO2198、C2F3/MRH106、26S/V5367、D2A/D3B、63VNL/63VTH、194/195、F-566/R-1200分别对广东、湖南和广西等地20个桑树根结线虫种群的mtDNACOI、mtDNA COⅡ-LrRNA、rDNA-ITS、D2-D3 of 28rRNA、mt DNA 63 bp重复序列区、rDNA-IGS、18s rDNA基因进行扩增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到序列片段长度分别为710-711bp、831bp、327bp、715bp、236bp、783bp、581bp产物,分别有25、15、10、17、9、16、13、16个变异位点,产生11、15、10、7、10、9、9种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d分别为0.900、0.942、0.819、0.584、0.863、0.819、0.753;表明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较为丰富;Tajima’s D检验结果表明,桑树根结线虫在长期进化中均符合中性模型,种群变化较小;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分别为0.0169、0.125、0.0685、0.148、0.1148、0.165、0.0194,基因流Nm分别为3.11、2.83、3.90、16.6、1.93、2.53、13.11,表明种群间存在较充分的基因交流,遗传差异较小;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组群内部;Mantel检验显示,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