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天津市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PC)机构进行实地走访、对缓和医疗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天津市缓和医疗现状,了解缓和医疗机构从业医务人员对缓和医疗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分析天津市缓和医疗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完善缓和医疗内容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对天津市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电话访谈,对16家卫生机构进行实地走访,并对8家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和资料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的名称、基本设置,如床位、科室设置及人员配置等。同时对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工作性质、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并对医务人员的缓和医疗知识来源、既往缓和医疗教育经历及缓和医疗认识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 23.0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天津市缓和医疗模式主要有:(1)各级卫生机构的医养结合病房、(2)各级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室、(3)各级医院的肿瘤科、疼痛科2.天津市缓和医疗团队构成:(1)全科医生、(2)中西医结合科医生、(3)肿瘤科医生、(4)护士、(5)社会工作者、(6)精神心理科医生3.本次研究共对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电话访谈,其中6家卫生机构存在住院缓和医疗,1家卫生机构提供居家缓和医疗,31家卫生机构无缓和医疗。4.对16个提供住院病房的卫生机构进行实地走访,11家存在住院缓和医疗。5.通过对8家医院的访谈发现,8家卫生机构均提供住院缓和医疗,无居家缓和医疗、门诊缓和医疗。机构名称常设为中西医结合科、医养结合病房,无正式命名的缓和医疗病房或临终关怀病房。8家机构含床位384张,执业医师55人,执业护士90人。6.医务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1)本次调查男性12人,占比16.2%,女性62人,占比83.8%,医生占35.1%、护士64.9%,年龄集中在20-40岁,占81.1%,教育程度大专及本科占63%。(2)33.3%的医务人员表示从未听过缓和医疗,未听过临终关怀的占9.8%,既往通过学校教育学习过专业缓和医疗知识的医务人员占16.2%。(3)20.3%的医务人员认为缓和医疗就是临终关怀,4.1%的医务人员认为缓和医疗是放弃治疗。(4)5.2%的医务人员意识到了缓和医疗可以应用在疾病早期。(5)专业的缓和医疗教育经历与医务人员缓和医疗知识了解程度相关、医生较护士对缓和医疗的认知程度更高。结论:1.天津市存在初级缓和医疗建设,但没有系统的体系,缺乏专科缓和医疗,阿片类药物不易获得,调查发现天津市缓和医疗发展处于3a级水平,与我国整体水平相比差了2个等级,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缓和医疗,需要填补居家缓和医疗、门诊缓和医疗的空白,同时在综合医院开设门诊缓和医疗、急性缓和医疗护理单元,建立合理的转诊机制,做到路径规范。2.天津市缓和医疗团队构成单一,无专业团队,需要引起各界重视,增加资金支持,对现有缓和医疗团队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同时在其他行业领域宣传教育、培训缓和医疗后备人员。3.发展缓和医疗需要在现有缓和医疗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配置、加强人员培训、增强群众意识。建议在对患者诊断的同时进行预先护理计划评估和缓和医疗知识宣教。4.学校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缓和医疗认知程度,应呼吁缓和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在学校教育中提供。5.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缓和医疗需求筛查,推进缓和医疗宣传、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念,有助于实现缓和医疗与疾病治疗的早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