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互助式养老问题研究——以晋南S村为个案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LOK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留守老人大量出现,传统的土地养老、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农村养老难再次成为老人忧心、子女揪心、政府担心的社会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修订和出台了多项措施积极应对“农村留守老人危机”。但在实际运行工作中,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遇到许多障碍,这些问题影响着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与推广,并成为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瓶颈,因此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晋南S村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就晋南S村养老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相关理论,系统阐述了养老的有关概念、特点,并分析了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通过对晋南S村的调查和访谈,详细考察了S村互助养老的运行现状、特色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S村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中存在问题及原因:一是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根据对晋南S村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基本制度以及法律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互助养老的资金和管理模式没有可以参考的制度,很难落实到实处。同时导致了农村留守老人对互助养老模式不信任,产生了信任危机。二是传统观念的障碍,“养儿防老”观念尚存。三是保障资金不足,整体上缺口较大,资金来源单一,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前期资金较足,后期资金不足,前期政府拨款,后期村级自筹,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四是发展项目单一,形式有限且管理不善,注重物质生活保障,忽视精神慰藉,互助意识不足。五是群众参与度不足,宣讲力度不够。六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住宿条件差,娱乐设施单一,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不足。七是养老技术欠缺,专业人才不足,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最后,在总结国内外农村养老和互助养老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完善和提升S村互助养老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加强制度建设,转变传统观念、提倡互助观念,多渠道资金引进、强化资源整合,提倡项目创新、探索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度,完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加强互助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互助养老相关人力劳务机制等。
其他文献
该研究在中国当前农村村民自治的基本框架下,以广西的两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和传播学为研究视角,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描述了农民政治参与的基本情况,并分析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在我国,土地所产生的价值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土地流转政策是现阶段我国增加土地价值
本文尝试由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社会功能,探讨了现在正在我国实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社区管理模式,特别是笔者工作和
该文主要是记录两个水族村落礼物交换的民族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他们的礼物交换活动等,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具体考察了两个村的基本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即"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念与理念变迁"、"小额信贷与个人发展账户:政策与理论"、"两种社会救助方式基本特征的比较研究"和"两种社会救助方式在中国的应用以及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农村权力精英所拥有的权力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所要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农村权力精英在权力获得与权力维持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在权力获
自然灾害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文研究自然灾害管理系统是如何构成的,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个体各行为主体间的关系结构会怎样影响管理效度的问题.该文对管理体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