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又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激增,加之传统的土地、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政府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农民在养老、医疗等多方面的权益。农村养老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能否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主要在于其发展的状况、供给水平的高低等方面。农村养老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适度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既能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又能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安徽省既是典型传统农业大省,又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研究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对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农村养老保障发展水平、适度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首先,通过构建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指标数据,运用SPSS21.0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发展水平的三个主因子即经济与人口结构因子、养老服务因子和制度保障因子,对各公因子的区域差异现状做了对比分析,得出各区域的农村养老保障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其次,在穆怀中教授提出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适度水平模型,并对其适度性进行判断,得出现阶段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不适度且水平较低的结论。同时,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参保人个人缴费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这五个方面分析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不适度的原因。最后,结合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现状和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改善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对策:一是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安徽省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进土地价值和家庭养老;三是建立农村智慧养老模式,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四是构建多主体参与机制,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财政投入;五是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农村养老保障发展水平、适度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首先,通过构建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指标数据,运用SPSS21.0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发展水平的三个主因子即经济与人口结构因子、养老服务因子和制度保障因子,对各公因子的区域差异现状做了对比分析,得出各区域的农村养老保障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其次,在穆怀中教授提出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适度水平模型,并对其适度性进行判断,得出现阶段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不适度且水平较低的结论。同时,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参保人个人缴费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这五个方面分析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不适度的原因。最后,结合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现状和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改善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对策:一是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安徽省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进土地价值和家庭养老;三是建立农村智慧养老模式,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四是构建多主体参与机制,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财政投入;五是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