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呈现 ——以1949-1956年《人民日报》社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8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全新的中国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意象,“新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形象、它又是如何深入人心逐渐在普通民众心中成为一种共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被普遍视为中国政治的“风向标”。《人民日报》社论需要经过宣传部门的领导审查之后才可以发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执政理念的展示。本文依据戈夫曼的戏剧呈现理论,对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专栏的1722篇样本进行分析,从国家形象自我呈现的角度探讨中国共产党通过社论传递的“新中国”国家形象。依据社论内容将样本分为对内与对外两个层次,对内层次的社论可细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三类,对外层次的社论涵盖国际事务一类。通过使用文献法、分析和综合研究法并结合词频分析软件Rost CM6对样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社论中“人民”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社论围绕“人民”这一主体,从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平”等方面使用隐喻修辞和分散化的写作手法将“新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给受众。具体而言,对内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类社论以建设“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为指导思想,呈现出了一个经济上统筹全局、关心农民、工业新生,政治上发扬民主、及时自省、依法治国,文化教育上积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发展至上”的“新中国”;对外的国际事务类社论则以建设“独立、和平”的“新中国”为主要方向,重点关注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与朝鲜战争三个方面,向受众呈现出了一个“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捍卫社会主义阵营”的“新中国”形象。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了解和交流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不尽如人意。江苏省高一的学生面临新高考,使用了新教材,更新阅读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选取江苏省苏州市某中学高一(11)班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实施高中英语阅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