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阈下《土生子》中别格的心理解读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赖特是美国享有盛誉的作家之一,被西方文学界誉为“现代非裔美国小说之父”。他的代表作《土生子》成为了20世纪反映种族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经典小说。本文拟从三个不同的空间对小说中主人公别格的心理进行解读。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概述这部作品面世之后的反响、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所采用的方法。正文部分共有3章。第一章从“家”这一空间(家庭住所和黑人社区)分析了别格的压抑心理。这种压抑主要源于这一空间的封闭性:一方面,别格的生活住所狭窄,拥挤,使他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黑人社区在地域上的禁闭性无疑强化了这种压抑感。由此可知,在这样一个闭合空间里,别格无从找到发泄其情感的出口。第二章聚焦于黑白文化“交界点”—达尔顿宅邸,以解读别格的恐惧心理。尽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早在1862年就已经颁布,但黑人仍被贴以下等野蛮人的标签。对于别格,道尔顿一家是为数不多的慈善家,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无处不在的监控却令他无所适从,内心十分恐惧。由于闯入“禁区”—白人女性玛丽的卧室,因惧怕“强奸犯情结”,他失手死了玛丽。透过道尔顿宅邸这一空间,作者旨在揭示内化的种族歧视是导致别格心理恐惧的真正原因。第三章着重探讨在监狱里别格的人性回归。在这一空间,别格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变:从防御性的沉默到与人交流;从铁一般的冷漠到懂得关心他人。在监狱,别格在其生命即将终结时回归人性,这一点极具讽刺性,同时这也揭示了以别格为代表的黑人群体成为了美国文明的牺牲品。从以上三个空间对别格心理进行多维度的研究,不仅反映了赖特的自然主义文学创作观,让我们看到了空间在赖特作品中的作用,并且挖掘出了空间与人物心理变化的有机关联。研究表明,把握《土生子》中不同的空间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别格心理的一把金钥匙。
其他文献
劳伦斯·韦努蒂在新版《译者的隐身——翻译史论》中对有关异化的一些术语重新进行了诠释,对翻译理论与读者接受提出新的看法。本文主要探讨韦努蒂异化翻译观的变化与发展,并以
学位
学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单一依靠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种感官体验和高效实用的心理需求,人们日常生活交际的手段因之日趋多模态化。多模态话语交流是指运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对称发展的阶段。本研究考察外媒关于中国经济的新闻报道中,有关中国经济的隐喻类型,以期回答:(1)新常态阶段,有关中国经济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