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域外形象的批评隐喻研究--以《经济学人》报道为例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0821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对称发展的阶段。本研究考察外媒关于中国经济的新闻报道中,有关中国经济的隐喻类型,以期回答:(1)新常态阶段,有关中国经济的隐喻类型在外媒相关的中国经济报道中是如何分布的;(2)上述隐喻类型塑造了怎样的中国经济形象;(3)外媒对待新常态阶段的中国经济及其发展,持有怎样的意识形态及态度。  我们选取《经济学人》官方杂志中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140篇有关中国经济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建立共计135992字数的小型语料库。基于Lakoff和Johnson(1980)概念隐喻理论及Charteris-Black(2004)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对隐喻进行识别、阐释和说明。  研究发现,(1)以《经济学人》为代表的外媒官方杂志有关中国经济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以下四种突出的隐喻类型:生物体隐喻、旅途隐喻、上/下方位隐喻和战争隐喻。其在语料库中的分布分别为34.87%,34.60%,15.00%,13.25%,占据整个语料库总共97.72%的隐喻类型;(2)通过针对上述隐喻喻体的系统分析发现,外媒对待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及其发展,塑造了一个负面、不景气、不平衡和疏于管理的中国经济形象;(3)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态度则表现出消极和偏见之态,对待中国经济及其发展,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表现出悲观和归咎之情。同时,又过分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对其自身经济发展所构成的威胁。
其他文献
劳伦斯·韦努蒂在新版《译者的隐身——翻译史论》中对有关异化的一些术语重新进行了诠释,对翻译理论与读者接受提出新的看法。本文主要探讨韦努蒂异化翻译观的变化与发展,并以
学位
学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单一依靠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种感官体验和高效实用的心理需求,人们日常生活交际的手段因之日趋多模态化。多模态话语交流是指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