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光学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肿瘤学、遗传工程学及植物学等各领域的生物医学检测。传统高性能光学显微镜存在体积较大、价格昂贵且需要专业人员在实验室操作完成等不足,限制了显微检测技术面向个人用户及基层的现场检测应用。因此开发一种微米级分辨率、小畸变的便携式显微镜,满足现场实时检测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以上检测需求,光学透镜由于性能稳定、造价低廉且原理简单等优点被作为市面上商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学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肿瘤学、遗传工程学及植物学等各领域的生物医学检测。传统高性能光学显微镜存在体积较大、价格昂贵且需要专业人员在实验室操作完成等不足,限制了显微检测技术面向个人用户及基层的现场检测应用。因此开发一种微米级分辨率、小畸变的便携式显微镜,满足现场实时检测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以上检测需求,光学透镜由于性能稳定、造价低廉且原理简单等优点被作为市面上商用便携式显微镜常采用的解决方案,通常可满足一般的工业及生物医学检测应用场景。然而也普遍存在着分辨率较低、畸变和色差较大以及视场范围较小等不足。为改进这些不足并提供补充方案,本论文将可无畸变放大成像的光锥引入便携式显微镜中,设计并实现了中继锥镜、耦合光锥和耦合锥镜结构的显微镜,并对其重要性能指标,包括分辨率、视场范围、畸变及体积等展开了研究。最后结合图像预处理方法及模式识别算法将耦合光锥显微镜应用于酵母菌的分类检测,结果证明该检测系统相比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检测方法具有准确率高和检测速度快的优点,在生物医学传感检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如下:1、设计和实现了基于中继锥镜结构的便携式显微镜。针对高倍率物镜畸变较大、低倍率物镜分辨率不足的问题,考虑到光锥的数值孔径和耦合效率高、无畸变放大等特性,为了在不增加畸变的前提下提高分辨率,设计了 6倍缩放比的光锥,将其放置在低倍率物镜(4×)前,研制了中继锥镜结构的便携式显微镜。实验结果显示显微图像未发现肉眼可见畸变和色差,但添加光锥前、后显微镜分辨率都为4.4μm,未能达到提升分辨率目的,同时在对血液细胞显微观测时无法识别细节信息。2、设计和实现了基于耦合光锥的便携式显微镜。将光锥与智能手机CMOS图像传感器(简称CMOS)端面贴合(耦合)成像,设计和研制了基于耦合光锥的便携式显微镜。该显微镜分辨率可达3μm,与基于物镜的显微镜(10×,NA=0.25)性能相当;无肉眼可见畸变和色差;视场范围为0.64mm2,为物镜显微镜(10×)视场的4倍。由于结构中未使用透镜,无需调焦,体积大幅缩小,显微镜镜筒高32mm,直径25mm。3、对耦合光锥显微镜的分辨率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据此提出显微镜加工和设计的改进措施。分析了光在耦合光锥显微镜中的几何光学传输路径,结果表明影响光锥和CMOS耦合效率及信噪比的因素为光锥的数值孔径、有效填充率、端面的反射率,以及耦合介质的折射率。提出了显微镜加工过程中关键指标优化设计的措施,为进一步提高耦合光锥显微镜分辨率提供了理论指导。4、设计并实现了耦合锥镜结构的便携式高分辨率显微镜。为进一步提升分辨率,通过在耦合光锥(6×)前添加前置物镜(40×),研制了耦合锥镜结构的便携式显微镜。前置物镜缓解了光锥小端纤芯大小引起的欠采样限制,将分辨率由3μm提升到1μm,可实时、清晰的分辨酵母菌轮廓及结构。视场范围为140μm×100μm,畸变为0.19%,仅比添加物镜前增加了 0.06%,这个畸变率仍远低于市面上大部分的便携式物镜显微镜。5、使用耦合光锥显微镜结合模式识别算法对酵母菌进行了分类、识别的定量检测。针对烘焙、酿酒中对酵母发酵过程状态监测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基于耦合光锥显微镜结合图像预处理和模式识别算法对酵母菌活性进行实时监测的方案。首先采用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的预处理方法,明显改善了显微图像光照不均现象和“光纤孤岛”带来的伪影干扰。其次针对活、死细胞的形态和灰度分布特征设计了匹配的滑动卷积检测窗,可实现对图像快速逐行、逐列扫描以获取活、死细胞的分布位置和数量,分类识别准确率分别达92.8%和85%。该检测方法相比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以及准确率较高的优势。
其他文献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s)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运行温度低、启动快和清洁无污染等优点。发生在其阴极的氧还原反应(ORR)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PEMFCs的性能。目前最常用的ORR电催化剂是商业Pt/C,但由于金属Pt的资源稀缺和价格昂贵,限制了 PEMFCs的大规模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制备性能优异且原料来源丰富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基
在混凝土结构的建造和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荷载、环境侵蚀以及突发灾害等多种因素的耦合作用,从而在结构表面产生损伤。这些损伤的不断发展和累积将会危及结构的承载力、耐久性和实用性。因此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定期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混凝土结构的表面损伤检测方法主要有:人工检测法、传感器检测法、图像处理检测法以及传统机器学习检测法。人工检测法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传感器检测法成本较高且对检测人员有
菁染料具有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近红外的吸收和发射波长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传感、生物成像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然而,传统的菁染料的光稳定性较差、单线态氧量子产率过低、缺乏肿瘤靶向性等缺点严重影响了菁染料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花菁骨架染料进行修饰,本论文在提高染料对肿瘤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增强染料单线态氧的产生效率和构建高效长循环纳米靶向给药体系方面,开展了如下
分子碰撞动力学是一门从微观层面研究原子与分子碰撞散射的学科。理论研究分子碰撞动力学的主要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通过计算得到的动力学结果来揭示粒子散射的内在机理。三原子体系是研究分子碰撞过程的基准体系,其非弹性散射过程以及反应性散射过程在天体物理、低温化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然而三原子体系的研究也面临着低温研究不够深入、缺少体系势能面以及对振转激发的分子反应研究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
苯乙烯是重要的聚合物单体。与传统的乙苯脱氢工艺相比,甲苯甲醇侧链烷基化反应制苯乙烯技术路线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但开发高性能的甲苯甲醇侧链烷基化催化剂仍是一项重要挑战。本文在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重点从甲醇脱氢组分的研究入手,提升CsX沸石三元复合催化剂的总体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用碱金属盐、金属氧化物和沸石分子筛三类甲醇脱氢组分与CsX沸石通过机械混合制备了一系列二元复合催化剂,并开
新材料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物质基础,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新材料的设计将有助于引领人们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进军。近年来,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成为材料设计的重要基础,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日渐成熟。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热力学性能的多功能材料是当今研究热点之一,并在机械加工、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诸多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从理论上设计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和热力学性质的新型功能材
聚变能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材料问题是聚变堆关键问题之一。磁约束聚变堆中,高能量、高密度的氘氚等离子体不断进行聚变核反应,释放出高能量中子,诱导结构材料发生嬗变反应,生成大量杂质原子,杂质原子偏聚在晶界区域能够显著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本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从原子尺度上研究了金属钒和低活化钢中的晶界与杂质He原子的相互作用,阐明了 He原子在晶界上偏聚和扩散行为,以及低活化钢中晶界合金
在子流形理论中,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始终是基本的研究课题,并且对理解几何与拓扑这两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乘积流形中的极小子流形的几何刚性.本文包括了三部分内容且结构安排如下.在第二章中,我们证明了广义柱面Sn1(c)×Rn2中的紧致极小子流形的一系列拼挤定理.事实上,利用不同的几何不变量的Simons型公式,我们分别得到了关于第二基本形式模长的平方、
有机磷酸酯(OPEs)是一类新兴有机污染物,其多被用作阻燃剂、消泡剂及增塑剂等工业产品。由于OPEs是以非共价结合的方式添加到材料中,因此随着OPEs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OPEs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水体是OPEs的一个重要的汇集区,通过污水管网及河流输入,大量的OPEs被排放到近岸海域中。目前,OPEs在不同营养级的近海生物体内均有检出,然而,OPEs在近岸海洋食物网中的污染水平、生物积累特征及
农村区域住宅为某镇或市或省尺度下的多个农村住宅构成,农村区域宅终端(供暖、炊事、家用电器、照明、生活热水)能耗的预测是探索针对区域农宅节能减排措施、完成高强度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目前,缺少较全面的适用于北方农村的区域住宅终端能耗预测方法及模型,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供暖与用电终端(含炊事)能耗预测方法及模型,炊事能耗预测方法与模型(除电炊事外)的研究为辅。传统供暖能耗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量大、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