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别按照日本Kuma医院标准,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标准和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CATO)共识标准,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进行术前风险分类,再根据术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术后实际病情评估,探讨三个术前风险评估标准中,哪一个更利于找出术后实际病情低危的PTMC患者,从而为在我国进一步开展对低危PTMC行积极监测(AS)策略提供研究基础。材料与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我院首次行甲状腺手术的PTMC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日本Kuma医院标准、ATA指南标准和CATO标准对入选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然后根据术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术后实际病情评估(实际病情低危组和实际病情高危组),通过统计PTMC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术前/术后病情评估情况,比较各分组间的术前风险资料、术后临床病理特点和术后病情评估等内容。结果:共入选患者600例,其中有517例(86.1%)符合Kuma标准的低危分层;524例(87.3%)符合ATA标准的低危分层;而仅有41例(6.8%)符合CATO标准的低危分层。术后实际病情低危组为303例(50.5%),不需要手术治疗。术前风险分组比较中提示在年龄方面,Kuma低危/高危组间,ATA低危/高危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P=0.046),CATO低危/高危组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107)。TSH水平方面,Kuma低危/高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其余两个标准的低危/高危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77,P=0.236)。其它临床特点(性别、甲状腺癌家族史)方面,三个低危/高危组间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水平。在术前超声提示病灶大小方面,4级及以上病灶直径和在三种标准低危/高危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都为低危组病灶小于高危组,而4级及以上病灶最大直径只有在CATO低危/高危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灶数量方面,三种标准的低危/高危组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878,P=0.953,P=0.129)。。在病灶位置方面,Kuma低危/高危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ATA低危/高危组间和CATO低危/高危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11,P=0.471)。术前超声提示可疑转移淋巴结方面,Kuma低危/高危组间和ATA低危/高危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CATO低危/高危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43)。在可疑甲状腺外侵犯方面,Kuma低危/高危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ATA低危/高危组间和CATO低危/高危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11,P=0.471)。术后病理特点比较及术后病情评估中,在最大病灶大小以及病灶直径和方面,所有评估标准的低危组都明显低于高危组。在病灶数量、淋巴结转移方面,Kuma低危/高危组间和ATA低危/高危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2,P=0.000,P=0.000),而CATO低危/高危组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539和P=0.114)。在合并甲状腺疾病方面,合并桥本氏病的Kuma低危/高危组间和ATA低危/高危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1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低危/高危组间术后病情评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42)。术后实际病情评估在各低危组及高危组间两两比较发现,Kuma标准和ATA标准的高危组更需要手术,CATO标准的低危组需要手术的患者比例最低,更适合用于确定适合行AS策略的低危PTMC人群。单因素分析时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术前评估项目中的病灶大小、病灶数量(多灶),术后评估项目中的淋巴结转移和病灶数量(多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危险因素为术后评估项目中的淋巴结转移和病灶数量(多灶)。结论:目前对于PTMC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治疗过度”,按照Kuma标准和ATA标准划分的高危PTMC人群更适合进行手术治疗,按照CATO标准划分的低危PTMC人群更适合行AS策略,但尚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