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中的游客行为和游客管理研究——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20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需求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提供尽可能高质量的游客体验的同时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使得对生态旅游游客,特别是生态旅游者进行研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概念引入阶段,实例研究较少,而且大多数实例研究偏重于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研究,对生态旅游主体——游客研究较少。本文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对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进行有效分类的基础上,对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以及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生态旅游者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生态旅游游客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结论包括: 1.提出了一种对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进行有效分类的方法。独立提出采用K阶最近邻(KNN:K-NearestNeighbor)和反向传播(BP:Back-Propagation)前馈型多层神经网络综合分类法识别生态旅游者,采用新生态范式(NEP:NewEcologicalParadigm)尺度和游客每年去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的旅游次数(VIS)细分生态旅游者。分类结果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41名,经常的生态旅游者53名,偶尔的生态旅游者45名,非生态旅游者284名。其中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归为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在百花山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的新的生态旅游游客分类指标:生态旅游兴趣尺度(EI:EcotourismInterest)。EI描述了游客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感兴趣程度,它与NEP和VIS一起,构成了识别和细分生态旅游者的最重要的特征向量。采用这3个向量使用同样的KNN和BP综合法对百花山游客重新分类,结果对生态旅游者识别的正确率高达87.1%。本文还分析了EI、NEP和VIS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三者的相互作用模型,初步揭示了其作用机理。 2.揭示出百花山生态旅游者的基本特征。从多个角度出发,就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百花山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者之间、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与国外生态旅游者分别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在人口统计特征方面,证实了国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游客有更高教育程度和收入的结论。发现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以18-34岁的青年人为主(比例超过全部样本的70%),与国外生态旅游者以35-54岁的中年人为主不同。 在动机特征方面,发现百花山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的出游动机与国外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的动机基本一致。游客动机分异与环境态度分异的出现,表明我国生态旅游者群体已经形成。但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的动机差异程度较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小,较我国台湾地区也要小,与波兰的情况相近。4个国家和地区的动机差异程度与它们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相当。 在环境态度特征方面,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明显好于一般游客。游客的NEP与EI得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证实了环境态度对游客生态旅游意愿的预测能力。本次调查中,NEP并未随VIS增加而明显增高,说明生态旅游实践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游客环境态度的提高。要发挥生态旅游保护环境的正面效应,必须加强对游客的环境教育。 在管理倾向特征方面,发现百花山游客普遍对间接的管理措施认同程度更高。与直接的管理措施相比,间接的管理措施遵循了最大限度尊重游客的原则。以往调查表明,间接的管理措施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相比之下,一般游客比生态旅游者对直接的管理措施的认同程度要高,所以采取单纯限制游客数量这样直接的管理措施,很可能是将更多的生态旅游者挡在了保护区之外。 3.提出了我国游客管理的研究方向,归纳了一套游客管理原则。将游客管理概念的演变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环境容量为代表,关注“多少游客才是太多”;第二阶段,以美国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可接受变化限度(LAC:LimitsofAcceptableChange)为代表,关注““什么是一个公园里可以接受的生物物理和社会条件”。游客管理的第二阶段从简单地限制游客数量转移到一个更加完善的处理方法,是今后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自己的游客管理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充分听取百花山游客的管理建议,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基础上,提出6条生态旅游游客管理原则:①游客管理是保护区环境管理的核心;②因“境”施管、因“地”施管、因“材”施管原则;③公众参与是成功的游客管理的基础;④环境教育是游客管理的重要方面;⑤适当的游客管理要求有明确的目标;⑥专业的游客管理应有定时的环境监测。最后针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为其提出8条管理建议。 目前,我国尚没有学者从生态旅游角度对游客进行辨识和细分,本文率先提出了KNN和BP综合分类法,经全面的有效性检验,证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有效的分类为生态旅游在我国的深度研究和实践尝试提供了更加准确的第一手资料。EI、NEP和VIS3个重要分类变量的发现,有效缩减了生态旅游者识别所需的变量个数,并避免了问卷调查中较为敏感的人口统计类变量,为生态旅游者识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明确提出将我国游客管理研究的重心由环境容量转向以LAC为代表的游客管理框架研究,并归纳出游客管理的6条基本原则,这些探索将并有助于推动我国生态旅游游客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向国际主流方向迈进。
其他文献
作为人口、经济活动、社会发展的中心区域,中国海岸带区域人口和经济财富密集,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扰动,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台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
林业有害生物是我国主要的森林灾害之一,每年都有大面积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与生态损失。人工地面调查是森林病虫害等生物灾害不可替代的监测手段,具有无法实现全覆盖监测、成
雪灾是高寒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局部地区温度、降水波动,加剧了雪灾发生规模和频率的不稳定性。江河源区地理及生态环境
等高线是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设计来近似的表达地形变化特征,成为地质勘探、气象、旅游开发等领域重要的成果表达图件。同时,随着对地观测、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尺度
我国经济体制的快速转型直接催化了经营城市理念的产生,它要求城市政府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用好用活其现有的各种资源或资产。土地作为一种兼具资产与资源特性的特殊商品,在我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理论是一项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前沿性研究课题,与空间数据结构、空间关系等共同构成GIS的基本理论体系。其中有关空间数据不确定性表达模型的研究被认为是需要
城市土地利用存在于特定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意识形态都对城市土地利用形式有不同的影响。1990年开始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伴随着经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当急剧,城市化、工业化等重要过程威胁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害的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支持系统,直接危及
名胜组景作为中国独特文化精神的象征,是城市从古至今的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现今多称为八景现象,是一类传播影响较为广泛的文化现象,起初只是传播于汉文化圈,而后逐渐扩散到亚洲其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森林普遍分布的山区,森林分布在不同的海拔梯度上,海拔的变化引起的环境要素的变化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呼吸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