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口、经济活动、社会发展的中心区域,中国海岸带区域人口和经济财富密集,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扰动,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台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掌握区域内人口、经济等社会经济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能够提高人类社会对灾害的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地理统计学方法,构建了基于精度阈值的动态样本和分区建模的统计数据空间化模型,计算获得了2000、2005、2010年中国海岸带区域1km分辨率的人口、GDP空间化数据,以期支持海岸带区域防灾减灾的决策工作。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夜间灯光数据能反映居民点、交通道路、产业结构等多种信息,因此,选择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按照分产业建立GDP空间化模型的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与研究区各产业相关性较高的要素数据:第一产业与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养殖区域关系密切,第二产业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交通工矿及盐田相关性更高,第三产业与夜间灯光数据相关性较好。分产业建模既能体现各产业增加值空间分布情况,也能通过叠加各产业增加值的空间化数据反映GDP的空间分布特征。(2)人口空间化直接利用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两类用地作为人口分布的聚居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空间化则利用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等用地作为第三产业分布区,可有效的解决夜间灯光数据像元溢出带来的影响,排除了人口聚居区、第三产业以外区域的夜间灯光数据对模型的影响。(3)中国沿海区域人口、GDP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极为显著,单次建模的结果存在大量被显著高估或低估的区域。本研究依据精度阈值确定动态样本和分区建模,将前次模拟误差较大的县域重组样本再次建模,实质是对人口、GDP密度格局差别较大的空间区域进行分区和单独建模,将空间分布特征相近的区域划分在一起,成为研究区的子区域,各子区域采用同一个空间化模型。这种建模方法,过程相对简单,能较好地缓和上述空间异质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解决夜间灯光数据像元过饱和带来的问题。(4)空间化信息在海岸带区域单次灾害情景中的应用示例,表明人口、GDP的空间化数据结果能反映人口、经济活动在细微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区域减灾防灾或灾后恢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