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海岸带区域防灾减灾决策的统计信息空间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y31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口、经济活动、社会发展的中心区域,中国海岸带区域人口和经济财富密集,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扰动,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台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掌握区域内人口、经济等社会经济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能够提高人类社会对灾害的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地理统计学方法,构建了基于精度阈值的动态样本和分区建模的统计数据空间化模型,计算获得了2000、2005、2010年中国海岸带区域1km分辨率的人口、GDP空间化数据,以期支持海岸带区域防灾减灾的决策工作。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夜间灯光数据能反映居民点、交通道路、产业结构等多种信息,因此,选择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按照分产业建立GDP空间化模型的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与研究区各产业相关性较高的要素数据:第一产业与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养殖区域关系密切,第二产业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交通工矿及盐田相关性更高,第三产业与夜间灯光数据相关性较好。分产业建模既能体现各产业增加值空间分布情况,也能通过叠加各产业增加值的空间化数据反映GDP的空间分布特征。(2)人口空间化直接利用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两类用地作为人口分布的聚居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空间化则利用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等用地作为第三产业分布区,可有效的解决夜间灯光数据像元溢出带来的影响,排除了人口聚居区、第三产业以外区域的夜间灯光数据对模型的影响。(3)中国沿海区域人口、GDP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极为显著,单次建模的结果存在大量被显著高估或低估的区域。本研究依据精度阈值确定动态样本和分区建模,将前次模拟误差较大的县域重组样本再次建模,实质是对人口、GDP密度格局差别较大的空间区域进行分区和单独建模,将空间分布特征相近的区域划分在一起,成为研究区的子区域,各子区域采用同一个空间化模型。这种建模方法,过程相对简单,能较好地缓和上述空间异质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解决夜间灯光数据像元过饱和带来的问题。(4)空间化信息在海岸带区域单次灾害情景中的应用示例,表明人口、GDP的空间化数据结果能反映人口、经济活动在细微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区域减灾防灾或灾后恢复工作。
其他文献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颁布以及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都对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历史原因、自然禀赋、生活习性、缺乏统一规划
稳定的河漫滩沉积中含有丰富的流域洪水事件和环境污染信息,为开展河漫滩环境沉积学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长江南京-镇江段地处长江下游,沿岸发育了较大面积的河漫滩。本文在长江南京段采集NB1孔、NB2孔(露头剖面)和GB88孔3个现代河漫滩沉积岩芯,在镇江段采集ZR99孔和ZH51孔2个现代河漫滩沉积岩芯岩芯,综合运用地貌与沉积学的调查与方法,结合实验室137Cs测年、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