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矿井水除氟试验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ihaid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氟矿井水不仅影响矿井水的综合利用,也对周围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本文分别研究了混凝法、吸附法和电絮凝法对矿井水除氟效果。本研究主要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以及响应面试验等方法,以氟离子的去除为主要检测指标,浊度为次要检测指标,研究了各因素对试验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矿井水除氟工艺方案,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由混凝试验结果表明,以氟离子去除为主要指标时,混凝过程中四个因素的影响排序依次为pH、絮凝时间、助凝剂、混凝剂。混凝正交试验中,氟离子的最高去除率为59.43%,残余氟离子浓度为1.05mg/L,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CF-≤1mg/L)。但混凝试验对于浊度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可达到98%以上。故采用混凝法无法有效去除矿井水中的氟离子。(2)通过吸附试验对混凝出水的氟离子进一步处理。结果表明,氟化物去除效果影响较显著的因素为pH>时间>温度>吸附剂。最优方案为:吸附剂为羟基磷灰石粉末5g,pH为4,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90min。吸附正交试验中,残余氟离子浓度为0.35~0.79mg/L,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CF-≤1mg/L)。改性原煤粉处理含氟矿井水研究发现,R2对于氟离子的吸附效果优于R1,其最高吸附容量可达到0.269mg/g,去除率为91.82%。对于矿井水中氟离子的吸附中,改性原煤粉R1和R2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故采用混凝—吸附法可以有效的去除含氟矿井水中的浊度和氟离子。(3)由电絮凝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了 Al-Al极板,电絮凝时间为40min时,以氟离子浓度为响应值,电絮凝反应过程中的三因素的显著性顺序为pH>极板间距>电流密度,而且极板间距和pH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最佳运行条件是电流为0.75A,电流密度为3.22mA/cm2,极板间距为4.88cm,pH为5.09,模拟氟离子去除率为93.95%。在电絮凝除氟试验动力学特性研究中,其动力学特性总体符合—级动力学。在电絮凝响应面试验过程中,氟离子平均去除率为88.52%。其中氟离子最高去除率为92.72%,所对应的剩余氟离子最低浓度为0.19mg/L,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CF-≤1mg/L)。对于浊度的去除效果,其最高去除率为97.73%,浊度为40.1NTU,效果相对较差。故为了有效的去除含氟矿井中的浊度和氟离子建议采用混凝—电絮凝法。综上所述,在含氟矿井水的处理过程中,当悬浮物含量较低时,可采用吸附法或电絮凝法,且电絮凝法去除效果优于吸附法;当悬浮物含量较高时,可采用混凝—吸附法或混凝—电絮凝法。图[48]表[24]参[94]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张,城市环境所遭到的破坏也日益加重。环城绿带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在控制城市的空间格局、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美化城市环境等多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中
胶东地区持续干旱,跨区域调水成为了全省重点工作之一。由于原调水工程引黄济青输水渠的退化、老化,输送水能力已经满足不了城市的基本用水需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引黄济青改扩
在历次地震中,多次发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未出现预期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结构产生了较大残余变形,增加了震后结构修复的困难和经济成本。震前预防性抗震加固是提高结构
混凝土等准脆性材料具有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弱、脆性断裂等力学特点。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准脆性材料的弯曲性能存在着明显的尺寸效应,即随着试件尺寸的增大,其弯曲性能
产品的质量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生命,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才能获得竞争地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向日葵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中国广泛种植。向日葵黄萎病连年发生且日益严重,严重限制了向日葵产业的发展,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化学药剂能够切实有效地
危险化学品运输业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其直接作用是对局部范围内的化工产业优化,对化工产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服务对象涵盖了大中小型化学工业企业,为化学工业企
随着航运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繁荣贡献的力量越来越大,航运指数作为反映航运市场在不同时期的运力、运量等因素综合变动对于运价影响的相对数,近些年来在各个国家与地区以各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主要趋势。而太阳能由于清洁无污染、可持续发展,深受研究者的青睐。在太阳能光电转化领域,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由于成
菌核病是引起油菜减产以及品质损害的重要病害,菌核病的致病病源菌为核盘菌。为进一步了解核盘菌的致病机理,我们对核盘菌菌核发育过程中菌核表面分泌液滴中的凝集素SSL-6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