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凭借着这种独具一格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不仅是莫言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荣耀。其作品《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于2009年问世,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蛙》中涵盖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土人情、宗教、伦理道德等文化现象。文中描述的很多东西中国人已经司空见惯,但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民却难以领会。如何翻译这大量的文化缺省是译者不得不面临的难题。但葛浩文的《蛙》英译本精准地道的译出了原作,基本上原汁原味的把莫言笔下的神奇世界展现在了国际读者面前,使他的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本文从关联理论视域来探讨《蛙》中文化缺省现象。关联理论学者把翻译看作一个明示——推理的交往过程,它涉及到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方。译者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并理解原作,充分利用自己认知中的各种信息知识,基于原文领会出隐含于原文信息里的假设与暗含信息,建立原文本和原作者假设的最佳关联与语境效果;另一方面,译者还需要根据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和认知环境,寻找出最符合原文的译语表达方式,把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形成有最佳关联语境的译文,在保证原文意思的前提下使译文读者易于理解。 本篇论文以关联翻译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基础,对《蛙》的葛浩文译本中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进行初步分类与研究。文中,作者首先表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确立了文章的研究框架,并对关联理论和文化缺省进行了介绍;然后,介绍了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和翻译原则,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接着,对《蛙》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并针对这些文化缺省现象归纳分类了葛浩文译本中的几种翻译策略;最后,对文章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解决文化缺省翻译问题的展望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