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应论作为一门语用学理论,拥有较强的解释力,极高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途,它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顺应论的研究维度共有四个: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包含了语言、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顺应论的四个研究维度恰好与这些因素相契合,因此顺应论被应用来对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使用过程进行研究。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选择与顺应贯穿语言使用的始终,他提出的语用综观理论框架对重新审视翻译过程及翻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益的视角。本文以《芝加哥》为个案,采用观察性研究中的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借顺应论理论框架,研究分析译者在阿译汉的过程中,如何在顺应论的指导下,顺应不同因素做出选择以实现其翻译目的,使译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尽可能地接近源语读者阅读原文作品时在语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知效果。本文共分四部分,序言解读了顺应论的起源与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文本小说《芝加哥》做以简介。第一章则阐述了顺应论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维度,并阐释了它与翻译的联系以及国内学者利用其对翻译进行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以《芝加哥》翻译文本为例分析了顺应论在小说翻译语言结构层面的应用。第三章也以《芝加哥》翻译文本为例探析了顺应论在小说翻译语境关系层面的应用。本文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从专业角度来说,本文把顺应论引进阿拉伯语汉语翻译的实践中来,并尝试加以解析,这在我国阿汉翻译领域做了一点开拓性的试验。第二,从研究角度来说,本文抛开以往利用小说已存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的模式,而以笔者对小说翻译的亲身实践为出发点,尝试研究顺应论对翻译的指导和解释作用。通过探讨研究,笔者尝试将阿译汉中的顺应性翻译过程总结如下:解读阿语文本并确定源语含义,用译入语表述源语含义时面临多种表达技巧和策略的选择,明确翻译目的后选择顺应的对象或层面,选择相应的策略技巧以实现相应的顺应。本文以阿拉伯语小说翻译为例,旨在阐明顺应论在阿译汉翻译实践过程当中,对于处理与文本语言结构及语境各个方面相关的翻译问题时的指导作用,及其对部分翻译现象的科学解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