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知青小说中的“离开—归来”叙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归来”是一个具有行为指向性意义的情节,在新时期知青小说中出现了众多具有“离开——归来”情节的作品,如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史铁生的《插队的故事》,张承志的《绿夜》《北方的河》,王安忆的《69届初中生》《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的《南方的岸》,韩少功的《日夜书》《远方的树》,叶辛的《孽债》《蹉跎岁月》,张抗抗的《永不忏悔》《请带我走》等等。“离开——归来”是非常能体现一代知青人生活与情感历程的叙事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这些作品全景式展现了一代知青的生活与情感经历,记录了在不同文化价值观碰撞之下一代知青所作出的不同选择。本文通过对采用“离开——归来”这一叙事模式的新时期知青小说的考察,分析这一叙事模式所体现出的主题内涵、叙事特征,思考其价值意义及其存在的局限性。本论文分为引言、正文(四章)、结语三大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知青小说的相关研究现状,并阐明选题理由与价值意义。第一章主要讨论知青小说“离开——归来”叙事的基本模式类型。知青小说“离开——归来”的叙事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离开——归来”类型,侧重表现知青面对理想破灭后产生的受挫感;一是“归来——再离开”类型,侧重描绘知青返城后的不适、失望和迷惘之感,进而产生对远方乡村的怀念之情,甚至再次离开;一是“离开——归来——再离开”的类型,主要讲述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后的精神归宿及其“洋插队”的经历。第二章着重分析“离开——归来”叙事的主题表达。“离开——归来”叙事揭示了丰富的主题内涵:或者描绘了一代知青的命运遭遇,或者揭示了知青下乡后与农民的交往,城市与乡村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以及出国后中外文化的不同,反映一代知青对乡土社会、自我精神归宿和理想、价值追寻的思考,或者对上山下乡运动作出思考、评判,表明作者对上山下乡运动的立场态度。第三章主要解析“离开——归来”叙事的叙事学特征。采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离开——归来”式知青小说中的情节结构、叙述人称、叙述视角进行分析讨论,从多方面论述其叙事特征、叙事功用及其叙事效果。第四章阐明“离开——归来”叙事的价值意义与局限。这一叙事模式的价值意义在于向我们很好地展现了一代知青人的生命历程,并向文学史贡献了新的边缘人形象,这一叙事模式也体现了对鲁迅在乡土小说中所开创的“离开——归来”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而其局限性则体现在对知青生活以单向知青视角的观照为主,忽略了农民视角以及其他视角的观照;作家无法对知青们的精神探寻指明方向,给出答案。结语归纳总结全文。
其他文献
近十年来近代江南乡村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有待发展的方面,如缺乏基础史料的整理,缺乏比较研究和学术争鸣,在理论和方法方面落后于国外汉学界,在某些研究领域
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使用在我国广泛普及开来,以网络新媒体作为媒介的架空历史小说也因此兴起、发展开来,成为了最受关注的网络文学体裁之一,在年青一代读者中十分
晚明时期,社会风尚因经济、文化等新因素的出现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子受束缚相对减少,家庭和社会对女性文学创作进行奖掖和鼓励,随之也产生了一大批女性文学家。她们和当时
本论文以《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中出现的幻境为研究对象,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概述选题缘起及有关此选题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
民汉合宿是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从学生组织自身优势、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民汉合住宿舍管理工作中的管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南部,主要生活在澜沧江两岸的普洱市和临沧市。拉祜族在漫长曲折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学作品,瑰丽磅礴的神话传
文章介绍了以甲醇为溶剂,溶解二氯丙醇釜残,过滤后回收不溶氯化钠,氯化钠配成溶液可用于电解制备氯气。考察了溶剂种类、溶剂用量、温度、时间对回收氯化钠溶液质量的影响。最优
郭麐是乾嘉时期有名的寒士诗人,也是清代众多诗论家中的一员。郭麐在后人的评价中,几乎是毁誉参半。随着学术界以严迪昌先生为首的研究者对郭麐的重新关注,郭麐的许多著作都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工程建设项目各项数据与信息作为创建基础,建立的三维建筑模型,采用数字信息等手段仿真、全面研究建筑工程所具有的客
这是两张题材相同、结局相反、人物表情反差极大、传播效果各异的新闻图片佳作。两幅作品的珍贵性,离不开题材的新闻价值;倘若摄影瞬间把握得不到位,新闻价值则仅是一堆原材料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