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眸中国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可以发现,当教育过度关注实用和功利时,整个社会陷入物质至上、精神匮乏的浮躁不安状态,人的生命意义被压制、遮蔽甚至忽视。人们呼唤着教育变革:要将人为的教育变成为人的教育。具有浓厚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对人的培育有着奠基性的作用,语文教学改革自然深受瞩目,在持续不断的语文教学变革中人们呼唤求真向善致美的语文教育。21世纪初,“生命语文”正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应运而生。“生命语文”立论鲜明且美好,教学效果显著,给扎根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带来教学启示,更是为即将上岗的语文教师指引方向。考虑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为主,以访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为辅,希望能够对熊芳芳的“生命语文”拥有较为彻底的了解,尽最大可能抵达其理论内核,提高本文研究成果的客观性。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爬梳,笔者认为熊芳芳的语文教育实践暗合了叶澜的生命教育思想。生命教育的要义是以生命为教育的起点,在教育过程中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并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爬梳和分析了现阶段有关“生命语文”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横向的维度或点或面对“生命语文”进行探究。本文创新研究视角,将研究的视角从横向维度转移到纵向维度,以熊芳芳“生命语文”的发展为脉络,从宏观建构的角度来叙述熊芳芳“生命语文”的生命意蕴,以此探讨语文教育实践者的实践经验与教育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本论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块。正文是本文的主体,由四个部分构成。论文引言部分主要是针对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介绍。论文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生命语文”进行溯源,主要是分析孕育“生命语文”的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探求促使熊芳芳萌生“生命语文”的内因。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生命语文”教学观念的萌生与探索,理清内涵、本质特性、价值取向,对“生命语文”的缘起建立宏观的架构。“生命语文”教学的本质特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语文应与生活牵手,关注多重生活意蕴,丰富师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灵生活;语文应让生命发言,力求师生互创共生。其价值取向则分为三个层面:用语文唤醒生命意识;用语文丰富生命内涵;用语文提升生命质量。第三部分具体解析“生命语文”愈加成熟的建构体系,探究其建构维度和实践路径。其“生命语文”教学的建构维度由“三维”目标、“三体”方法组成。“三维目标”主要指教育的目标是赋予学生以丰富的感性经验、精准的理性认知、美好的知性素养,这是一个以生命为轴心的三维空间。“三体方法”则是指教材等教育资源是源客体,学生是近主体,教师是远主体。“三体”互动生成,促使各自生命的成长。“生命语文”的实践路径逐渐清晰化,在文本解读、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审美教育等方面均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可以看出“生命语文”的建构体系体现了熊芳芳对于语文教育的个性理解,也可看出“生命语文”的发展与建构也与语文核心素养和新课标要求遥相呼应。第四部分主要审视“生命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与实践效果。以批判的视角对其发展现况进行评价,用“扬弃”的观点看待“生命语文”教学,针对“生命语文”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给予建议,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下的语文教学,助力这一教学理念发展得越来越好。论文的最后是结语。结语部分主要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一个总结和归纳。本论文从师生生命的价值意蕴和人的建设发展的高度认识语文教学,意在探索建构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新体系,这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要求。“生命语文”的探索持续进行,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追求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探寻和实现师生生命的价值,语文教学才能完成时代和教育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