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混凝土生态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脱氮机理及工艺特性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理水污染已成为当前我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水体污染严重和资金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寻求低投资、低成本、低运行费用的污水处理技术。透水混凝土生态膜法污水处理技术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而提出来的。本研究采用水泥、黄沙、碎石、粉煤灰和活性材料CRLT-1等制成透水混凝土生态膜片,在自制的渠式反应器中进行城市污水净化实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透水混凝土生态膜挂膜特性和运行条件对去除城市污水中有机物、总氮的影响,查明了反应器膜片上的生物量、生物活性、微生物分布状况,分析了反应器中的生物膜特征和脱氮性能。透水混凝土生态膜生物反应器具有挂膜启动快的优点,采用循环挂膜方式可以加速生物膜的形成,达到稳定运行阶段只需15天时间。采用实际生活污水考察了不同运行条件下反应器去除有机物和脱氮的效果,优化了运行条件。反应器经过半年多的连续运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内实现了同时硝化反硝化(SND),且运行稳定,说明了反应器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在停留时间为2.5h、有机负荷为1.04~3.01kgCOD/(m3·d)、COD/TN为4.0~9.5之间、低溶解氧(进口处DO为1.5mg/L)的条件下,反应器对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平均能达76%、66%和33%。进水COD/TN比对反应器硝化和反硝化效果有明显影响,随着进水COD/TN比的增加,硝化率先微升后明显下降,COD/TN 7.7左右时,反应器对TN的去除率最好,可达38%左右。反应器内DO分布不均匀,在一定的流量下,水体DO沿流向、水深均递减,反应器中存在表层好氧、中部兼氧和底层缺氧状态;水体pH在反应器沿程波动小,呈下降趋势。反应器内存在着丰富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建立了较长的食物链;生物膜的生物量、生物活性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和规律,生物膜量和生物活性沿流程逐渐下降,膜片单位表面积的微生物量和单个膜片的微生物活性(用SOUR表示)分别在3.16~10.72mg/cm2和8.32~14.59mgO2/g·h之间;在反应器内存在内部微环境,不同区域均有同时硝化反硝化现象的发生;在反应器后槽亚硝化菌和硝化菌数量明显减少。根据环境微生物学理论,结合实验监测和分析结果,推导得出了透水混凝土生态膜生物反应器的去除有机物和硝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分别为:S=S0exp(-17.8(A/(QS0-0.15)L)和S=S0exp(-7.61(A/(QS0-(0.11))L)本研究探讨了透水混凝土生态膜生物反应器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为该项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证据的“三属性说”未能很好地说明证据在程序中作用的过程,只是孤立的反映了证据的特征。证据因为经过法官的判断取舍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自由心证制度是证据主观性的体现
分析了国内外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公共建筑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的理念,并将此理念应用于设计实践,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支撑。
<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初步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能根据所给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课程分析本节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与椭圆的标准方程,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
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普遍面临“锁定”困境。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企业异质性假设,从集群中一类重要的异质性主体——集群中的“知识守门者”出发,并认
在刑事诉讼活动的实践中,被追诉人的财产权问题贯穿于始终,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判决的执行效果和诉讼效果,而且对诉讼权力的合理配置和被追诉人的基本人权也有所涉及。但是我国刑
当下普遍应用的金属桥梁声屏障主要通过其具有的独特设计结构对道路噪音进行降噪处理,但是其降噪效果依然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除去设计结构,在吸音材料方面,泡沫铝材料作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丰富生动的课前五分钟教学活动,在揭开高效鲜活语文课堂序幕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宗旨与新课程标准正相契合。但笔者经过调研后发现,长期活跃于高中语文课堂的课前五分钟教学收
<正>初中历史包含知识性的同时也兼具较强的趣味性,但是纵观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一部分教师仍然选择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基于
曲线网格高层斜交网筒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师在选择建筑方案时的灵活度,还能极大改善结构设计师被动应付的尴尬局面,积极推动结构和施工技术的创新。
通过对某高校两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经历进行问卷调查,探索社会体育专业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改革内容和方向,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