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脑吞咽运动皮层的可塑性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首先在生理状况下探究人类大脑吞咽功能在运动皮层是否存在偏侧性现象;进而运用电针廉泉(Lianquan,CV23)、风府(Fengfu,GV16)穴来进一步研究对其的作用,为后续研究揭示病理状况下“电针刺激—诱导对侧大脑吞咽运动皮层相应功能区激发—启动功能重组并促进脑可塑性形成”是针灸效应关键机制的科学假说提供一定的生理学依据。方法:本课题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健康受试者40例,共实施两个阶段的试验。试验一:健康受试者大脑吞咽运动皮层的偏侧性研究。将表面电极置于下颌舌骨肌上方的皮肤表面,在神经影像导航定位系统的辅助下,选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单脉冲刺激模式分别对左侧、右侧吞咽运动皮层进行刺激。记录以下颌舌骨肌为靶肌的吞咽运动皮层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ion threshold,RMT)与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寻找并记录最佳的吞咽运动皮层刺激点。然后使用RMT和110%RMT的单脉冲TMS刺激吞咽运动皮质左右最佳刺激点,记录MEP的潜伏期和振幅。试验二:电针廉泉、风府穴对健康受试者吞咽运动皮层兴奋性及偏侧性的影响研究。选用同一批的4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20例。电针组于廉泉、风府穴上进行电针15分钟,假电针组则使用不接通电源的假针在廉泉、风府穴上刺激15分钟。干预后于最佳刺激点使用同样的方法,再次记录左、右侧以下颌舌骨肌为靶肌的吞咽运动皮层的RMT和MEP的潜伏期、振幅。比较组内前后及组间双侧RMT和MEP的差值,从皮质神经元神经细胞静息膜电位和兴奋性的角度来反映电针廉泉、风府穴对人类大脑吞咽运动皮层兴奋性及偏侧性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本课题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健康受试者共40例,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试验。电针组及假电针组在各项基线资料构成(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简易智能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及干预前观察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2.双侧大脑吞咽运动皮层的偏侧性:使用TMS检测健康受试者生理状态下以下颌舌骨肌为靶肌的双侧吞咽皮层的RMT和MEP。分析比较双侧吞咽运动皮质兴奋性差异,发现右侧吞咽运动皮层的RMT(P<0.01)和MEP的潜伏期(P<0.05)小于左侧皮层;双侧MEP的振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电针廉泉、风府穴对健康受试者吞咽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影响:电针及假电针干预前后的RMT、MEP进行比较。电针后双侧大脑吞咽运动皮层的RMT(P<0.01)和MEP的潜伏期(P<0.01)较前降低,MEP的振幅(P<0.01)较前升高。而假电针前后吞咽运动皮层的RMT、MEP变化(P>0.05)无统计学差异。4.电针廉泉、风府穴对健康受试者吞咽运动皮层偏侧性的影响:生理状态下右侧吞咽脑皮层的兴奋性高于左侧,且电针对吞咽运动皮层的兴奋性有显著影响的前妻试验结果下,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电针对吞咽运动皮层偏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干预后左侧-右侧RMT(P>0.05)、左侧-右侧MEP的潜伏期和波幅(P>0.05)的差值的绝对值变化具有增大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研究结果显示:1.静息状态下人类右侧大脑吞咽运动皮层兴奋性高于左侧,可推断人类在无吞咽活动的状态下右侧吞咽运动皮层存在偏侧性优势。2.电针可显著增强以下颌舌骨肌为靶肌的健康人类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兴奋性。3.电针调控健康人类吞咽运动皮层偏侧性未见统计学差异,但具有优势侧变化增大的趋势,提示在生理状况下电针不会打破人类大脑吞咽功能的偏侧优势这一平衡。可为后续病理状况下研究电针对治疗咽障碍的机制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