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S/2S比值及热处理改性对葵花分离蛋白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影响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ylaa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葵花蛋白是一种具有极大潜力的蛋白质资源,但是对其开发利用还不够。本课题以葵花分离蛋白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热处理对葵花分离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此外根据分离蛋白11S和2S组分的比例,探讨了不同11S/2S比值的葵花分离蛋白结构及功能性质。本实验为葵花蛋白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热处理是一种常用的蛋白改性手段,同时也是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工艺流程之一。热处理改性的温度分别为92℃、102℃和112℃,时间20min。葵花蛋白中11S/2S比值分别为5、4、3、2、1、1/2和1/3。采用氨基酸分析、圆二色谱分析、凝胶层析、凝胶电泳(SDS-PAGE)、巯基和二硫键的含量、分子柔性、粒径分布、扫描电镜等指标对葵花蛋白进行结构表征。采用了蛋白质的溶解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持水性和吸油性、表面疏水性等指标对葵花蛋白的功能特性进行表征。(1)热处理葵花分离蛋白的结构特性和功能性质的变化圆二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蛋白热处理产物二级结构趋于无序。凝胶层析,SDS-PAGE、粒径分布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相对分子质量减小,亚基增多,粒径变大,蛋白表面变的粗糙,孔隙增多,蛋白质结构变的松散。热处理后蛋白的巯基含量减少,二硫键含量先上升后降低。分子柔性在热处理温度92℃时升高,随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降低。以上实验结果说明热处理过程伴随着葵花蛋白的解离,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蛋白质又发生新的聚集。氨基酸组成没有显著改变,营养成分没有流失。热处理后蛋白质的溶解性低于未热处理蛋白质,但是在热处理蛋白中102℃热处理蛋白的溶解度最大。持水性和持油性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起泡性先升高后下降,在热处理温度102℃时最高,比未处理蛋白提高了9.20%,但是热处理后泡沫稳定性下降。乳化性在热处理温度92℃时最高,乳化稳定性随着热处理温度先下降后上升,在热处理温度112℃时最高。热处理后葵花分离蛋白的表面疏水性下降。(2)不同11S/2S比值的葵花分离蛋白结构特性和功能性质的变化。11S球蛋白或2S清蛋白的含量增加,使得α-螺旋的含量增加,巯基和二硫键含量升高,SDS-PAGE电泳图上谱带清晰度增加。与葵花分离蛋白(11S/2S=2)相比,11S/2S比值从5到3时,溶解度,持水性和表面疏水性升高;持油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降低。11S/2S比值从1到1/3时,蛋白的溶解性明显升高,持油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表面疏水性都有所升高,只有持水性降低。以上实验结果说明2S清蛋白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葵花分离蛋白功能性质。
其他文献
在小麦水分为11.5%、12.5%和13.5%条件下,分别在20℃、25℃、27.5℃和30℃的恒温培养箱中储存,研究小麦色泽、挥发性物质、容重、不完善粒在一年时间内的变化,探讨小麦质量参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中加强抗菌药物管理的意义。方法:选择本院在开展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后的病例各600例,比较加强管理前对照组和加强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抗菌药费用
本文对赤霞珠葡萄浆中的内源酵母菌进行了分离和初步鉴定,对酵母菌产果胶酶活性及耐受性能进行研究,并通过在模拟葡萄汁发酵过程中测定酵母菌数量、降糖量、产酒精能力及产酸
本刊在2014年第17卷第6期第592页曾刊登苏少慧等作者的论著“17例人微小病毒B19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一文,由于排版错误,致遗漏大段内容,造成论文不完整。本期特重新发表该
期刊
使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从宏观层面的现代化变迁和微观层面的父代资源、代际社会经济地位角度研究代际同住老年人家庭地位的影响因素,应用赫克曼定序Probit
该文介绍了含山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岩相学研究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对红山子岩体的主要侵入期次和侵入岩形成时代进行了厘定,明确了红山子岩体为复式岩体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岩相学研究表明,红山子复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一枝黄花药材中绿原酸、芦丁和山奈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柱(4.6 mm×20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
谷朊蛋白是生产小麦淀粉的副产品,来源广泛,具有独特的粘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是制备蛋白膜的理想原料。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可催化蛋白间发生ε-(γ-谷氨
我国现行的水标准采用色度粗略地评估环境水体中工业染料的污染水平,对染料的允许浓度没有给出明确的限值,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标准检测方法,所以无法明确环境水体中工业染料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