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天人合一”——建筑设计的人文反思与非线性思维观建构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2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选题是基于当前建筑设计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分野的现实情境,试图通过哲学与科学的综合分析,建立科学与人文相交融的合理化因素,从更广泛的领域反思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以求得一些真切而正确的认识.论文建构性地提出非线性科学思维建筑设计目标和原则,为建筑设计引入一种积极的理性观念.最后结合非线性科学的发展,论文试图探求新的科学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建筑与人最终走向真正的"天人合一". 论文着重论述和回应以下几个问题: 1、科学与人文的知识现状是什么?"天人合一"的思维基础是什么?(第一章) 2、建筑设计的知识现状是什么?(第二章) 3、建筑设计应该是什么?(第三章) 4、新科学思维在建筑设计方法论上的意义是什么?(第四、五、六章) 论文从当今多元建筑思潮所体现的两个走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出发,从哲学与科学两方面对讨论了二者融合的思维基础:从哲学上看,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基础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从科学上看,现当代科学的发展从关系论的角度,破除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误区,在认识论上对"天人合一"哲学观提供了科学上的支持. 建筑设计知识自始自终包含了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批判与重建的过程,既反思的历程和建构的历程.论文以这两个角度出发,首先从现代性的批判轮廓、建筑设计的现代性问题、建筑设计的现代性批判等几个方面,简述了批判与反思的建筑学的知识背景,在追问中引证出对建筑设计反思的必然性. 其次,论文以非线性科学思维为指导思想,对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原则、非线性科学的审美思维进行了认识论上的建构,并简要的分析了非线性思维建筑观的形式言语表达. 在方法论上,论文拟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建筑的生成理论.新科学、新技术为建筑创造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新的方法,开阔了建筑设计的新视野,从而引发建筑创作的变革.论文重点讨论了自组织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在建筑设计方法上的意义与探索. 最后,总概了全文,并从中透视了反思与建构建构设计学的意义.
其他文献
全国有近170万个体育场馆,有大部分场馆一年中没有收入,一般为了重大比赛修建的较大型的体育场馆,绝大多数赛后利用管理不近人意,基本都由政府承担着巨大的费用。我国从有大型运
混凝土地板辐射制冷系统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有关此类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运行控制还面临很多问题。本文以实现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并通过分析混凝土辐射地板制冷系统
古城记录着城市肌理,维系着城市的文化血脉,是华夏古老城市文明的真实见证。自1982年“历史文化名城”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先后共有133座古城被纳入了保护体系中,这些曾经的
本文以先秦时期河北地区古城池为研究对象,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的朴素的生态思想为依托,对这些城市营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同时结合当前提出的“生
沁河中游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古村镇,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山西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沁河中游地区凭借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必将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层面阐释了城市棕色地带更新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性、多元性、开放性,以及民主性的后现代社会价值观,并且指出,与通常的城市更新相比,城市棕
新城不是一个新概念,大城市地区发展新城在二战以后在西方国家大量实践,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我国在建国以后的城市建设中,虽然也运用了新城的思想与方法,但囿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势头的持续、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国内高校建设形成一股持续的热潮,各种规模的高校改建、扩建、新建工程方兴未艾,而大学城的建设更是“遍地开花”。但就目前
营平片区的骑楼作为城市里一种商住结合的特殊民居,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早已融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住户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变化、租户暂住的不固定性,骑
湿地生态因子分级控制理论、使用后评价理论和“杨·盖尔”理论是三种成熟的理论。本文是基于湿地生态因子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结合使用后评价理论和“杨·盖尔”理论,分析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