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瓦纳社会基督教化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考察传教士在贝专纳兰(今博茨瓦纳共和国)的传教活动以及他们所引入西式教育在当地社会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并在这些基础之上,对传统史学观念下的传教士与殖民地地方统治者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一定修正。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前殖民时代的茨瓦纳社会形态,塑造了当地以生存作为唯一导向的教育方针。19世纪初,西欧传教士进入了南部非洲,深受欧洲中心观念影响的他们尝试通过传播基督教和推广基础教育来改造当地社会,从而建立一个符合西欧标准的茨瓦纳社会。以生存作为价值导向的茨瓦纳人积极引入传教士的先进生产技术,新的农具和挖渠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枪支的引入则极大提升了茨瓦纳人的军事生存能力。但在文化领域,茨瓦纳人试图维持他们的固有宗教和习俗,抵制传教士的活动。作为回应,传教士将茨瓦纳语文字化,并试图通过推广识字教育这一更为温和的手段以促进传教事业的发展。识字教育的推广不可避免地将来自于西方社会的种种观念注入了茨瓦纳文化,并最终导致了茨瓦纳上层在自我认同上产生分化。在一系列文化,甚至政治军事冲突后,茨瓦纳社会由此转型。此外,本文试图重新挖掘原始资料,构建一个更加复杂的传教士与当地人的关系结构。这一结构修正了传统的对于传教士和当地人的认知,即传教士是殖民主义的先锋,当地人则被动应对了传教士带来的社会变化。事实上,传教士尽可能地保持中立,避免参与到政治活动,而酋长则积极他们接受并利用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从而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传教士试图注入一整套新思想,但茨瓦纳人仅仅吸收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本文对目前大跨桥梁常用的C60高强混凝土进行收缩试验研究,重点研究了自然干燥条件下粉煤灰掺量、构件尺寸及配筋率大小对C60高强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并对常用干燥收缩预
“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是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实现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提出的基本方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城市在经济贸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采用绿色生态竹木结构体系,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国竹材资源十分丰富,竹材具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并且生产利用过程耗能少、污染小。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建筑火灾呈现上升的态势,而竹木材料面临严峻的防火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对于交错层积竹(CLB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地区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税务部门之纳税服务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南作为典型的岛屿型经济体,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年多来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海南经济基础仍然较薄弱。在涉及营商环境的硬环境、软环境要素建设方面,海南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海南目前正处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关键阶段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的
为了与发达资本市场接轨,我国不断加快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开放程度明显加深。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机制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由单向开放转向双向开放。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机制也正式实施,实现了我国沪深港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资本市场开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多元化投资者,促使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竞争力。沪港通与深港通机制实施至今,学术界关于沪(深)港通
竹材轻质高强,具有固碳的独特优势,是一种绿色生态型建筑材料。相比其他传统建筑结构体系,竹结构建筑是天然的可持续建筑。因此,本文提出一种以交错层积竹板为承重结构基础的新型竹结构建筑。交错层积竹(Cross-Laminated Bamboo,简称CLB)由顺纹和横纹板材交错层积,胶合完毕热压固化处理而成。本文以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CLB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本文主要是应用不同生物分子作为诱导剂对诱导合成的聚苯胺的性质和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在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胶束体系中,用不同质量的失活血红蛋白
跨断层斜坡地震动力破坏实质是地形、地层及其断层对地震波强动力响应的结果,其中断层对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明显且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此的认识还未达成一致。本文以绵竹九龙镇跨断层(晓坝-金花断层)斜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斜坡汶川余震响应监测,并采用水平与竖直分量谱比法(HVSR)和标准谱比法(SSR)分析揭示,断层带上盘斜坡M01监测点HVSR平均放大系数为3.4~3.6,SSR平均放大系数为3.4~3
乡村聚落是乡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全国各地都分布有乡村聚落,截止到2018年,我国仍有56401万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可见,乡村聚落仍是我国人口的主要居住形式。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的实施对乡村聚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仍存在农村空心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研究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评价其用地适宜性,有利于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