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研究 ——基于S镇的调查分析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是投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争取将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到乡村振兴上,大量的资金投入并实现有效利用才能更好的实现乡村建设,同时也不能套用其他行业的模式,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迫切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结合投融资机制的运行原理以及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从财政引导、信贷支持以及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等方面着手,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投融资运行构建机制框架,促进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以及社会资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协调有序发挥作用,运用案例调查法,选取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乡村,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该项目的投融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投融资渠道。建立运营层面投融资机制框架,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投融资不足的关键在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性金融支持。但是政府的财政资源远远不够,不可能涵盖所有项目和内容。为此,需要一个多渠道投融资建设乡村振兴的理想框架,以指导投资和融资机制的创新。多渠道投融资主要是指筹集多种资金来源,如融资,政策性融资,公司资金,集体资金和农民自有资金,并一起用于农村建设。建立以政府为牵头机构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并不需要政府组织,而是通过政府财政和运用金融政策来动员各个主体的职能。农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理想框架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机制:财政引导机制以及财政金融协调机制、社会资金的参与机制。采用案例调查法对S镇乡村振兴投融资实践进行深度调研,从财政、金融、社会资金方面分别对S镇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主体、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探寻出不足之处并得出启示。S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动力是各方利益得到满足。政府及村委会是乡村建设的带头人,令农户有足够的热情投身产业建设,但是其中也存在干部以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为目的,并顺带从中获得自身利益的行为;村庄中的大户、企业等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群体,不仅基于个体利益、追求自我实现,同时也有着建设和回报家乡的初心和热情;村庄中的小农,既是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也是乡村建设主要的惠顾者和受益者,按照意愿参与土地“三化”与“三换”实践,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高效利用。总结S镇乡村振兴建设的经验,政府做好财政投入工作,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商业性金融为补充,同时还要注意利益联结体系的建立工作,给予农户稳定的利益预期和利益提升空间,提升农户参与积极性。最后,为完善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首先要增设财政资金的使用利益连接机制,通过合同、合作社或资产收益的方式,促进农户增收;其次建立金融领域的乡村振兴责任考核制度,对金融机构的具体工作进行测评和监督;第三完善农民社会资金的对接机制,提升集体行动力,鼓励农民、企业积极参与;最后还要加强保障,明确产权划分、完善农村产权权能等,保障投资人以及农民群众的权益。
其他文献
失业保险体现的强制性是依靠国家立法实施的,通过集中式的筹集基金来帮助因为失去工作而暂时没有生活来源物质保障的劳动人员。加强失业保险基金运行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实现劳动者即使处于无工作状态条件下仍可获得必要的生活保障和需求。失业保障基金便可充当这样一个角色,当然,其在筹集、支付、结算等过程中都有助于失业保险制度的正常高效运行。现阶段,我国对失业保险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角度也各不太相同。本文以失业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八》)对第141条销售假药罪作了修改,删除了“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这一要件,入罪门槛降低。该法条第三款“本条所称假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下称新《药品管理法》)已于2019年8月26日表决通过,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亮点之
为解决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资金不足问题,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2014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PPP模式,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政府的刺激政策吸引大量资本进入PPP行业。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PPP模式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分配不合理、重建设轻运营、绩效考核不完善、社会资本融资杠杆倍数过高等突出的问题,2017年政府开始出台监
我国的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期,但笼统的管理模式和政企不分的监管路径严重阻碍了国企改革的良性发展。英、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已在国资监管领域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将国企划分为对不同监管主体负责,面临不同监管模式和监控力度,我国也在不断的改革转型中探寻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国企分类改革及国资委分类监管被提上了日程。理论证明:国企分类改革与监管是行之有效的突破口,有望实现国企的针对性管理,为新型监管体系的建成做铺垫
知识经济时代改变了企业主要以物质资本创造价值的模式。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且具有巨大价值创造潜力的战略性生产要素,正逐渐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一种关键资源和长期价值成长的驱动力。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高创新性、高成长性和知识密集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生产经营过程必须以高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等智力资源为依托,因此可以说,智力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企业价值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类疫苗以及预防接种工作在维护国家公共卫生以及公民健康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考虑到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人类尚不能完全掌握关于疫苗的全部知识,所以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仍要考虑到接种疫苗可能给受种者带来的潜在风险,这其中就包括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风险。出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自身健康权益的考虑,公民又需要接种疫苗,所以一旦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这对于受种者及其家人而
社会福利制度是一个现代化的词,其内涵不仅包括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助,还有政府和社会为了提高公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清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铸就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本文以清代《户部则例》为主要研究载体,对其条款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探究清代社会福利制度的主体框架及其演化特征,并从进步意义及局限性两方面对其进行评述。现可以考证的《户部则例》一部是乾隆四十六年,一部是同治十三年。通过比较可以
当前,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但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部经济发展以及金融业发展差异显著,如何充分发挥环渤海经济圈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保证未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环渤海经济圈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战略问题。因此,本文围绕这个背景,选取环渤海经济圈2003-2018年44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研究环渤海经济圈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首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处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生产经营状况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受全球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当前“粗放型”的模式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面临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国有企业本身在经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缺乏现代管理经验、缺乏竞争、某些岗位过于冗余等,导致其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的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命题。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同时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企业环境绩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包括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