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downloadf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金·默顿是科学社会学领域的泰斗,对科技与社会的相关研究颇有建树,他认识到科学界的独立和规范结构问题,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对中国科技奖励制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科技奖励制度通过科技奖励这一手段使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心血得到认可,通过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达到社会和谐及发展的目的。人类社会每一次的更迭与变迁都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评判标准。科技奖励制度,是奖励在科学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而形成的规章体系。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尚未形成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奖励通过重建不断完善,形成系统化的奖励制度。但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由于形成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依然不够全面,比如奖项设置不够合理,过多重视经济效益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致力于从默顿的科学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国外科技奖励制度,深度剖析当下中国科技奖励制度中的存在的问题,以求提出完善路径。本文将从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引言,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意义,对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科技奖励制度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以便更好地开展自身研究;本文第二章对科技奖励及对科技奖励制度的概念进行阐释,对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学规范结构及科学家的精神气质进行简单介绍,以便后续从科学社会学视角下剖析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第三章从中国古代科技奖励的源头开始梳理,对中国科技奖励做出简单的纵向分析进行比较,简单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社会力量三个层面设立的科技奖励做出介绍,分别指出其奖励的奖项及其特点,从当下中国奖励现状出发开始纵向描述,做出对比,对下文横向对比分析做铺垫;第四章简单论证科技奖励制度化规范后对科技本身及科研工作者的作用及意义,科技奖励制度对科技创新及科技产出的影响;第五章论通过案例剖析中国当下科技奖励中的困境,以及在科学社会学视角下科技奖励的一些未完善之处;第六章通过简单梳理国外现行的科技奖励制度,以美国、印度为例,通过横向比较来分析中国科技奖励体系,取长补短,师夷长技,并针对中国科技奖励制度提出科学社会学视角下其他的完善建议。本文主要对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及具有典型代表国家的科技奖励制度进行剖析。旨在探究默顿科学社会学存续的价值对中国科技奖励制度有何启示。将以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分析思路作为切入点,集中对当下中国科技奖励制度重心、制度导向性、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向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寻求科技奖励制度发展的新思路。
其他文献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传承人口述史的视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本文以宁夏"杨氏家庭泥塑"口述史研究为例,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现状、问
餐饮业近年来在我国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自06年以来,其增长速度超越了批发零售贸易业以及制造业,位居各行业之前列。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均已成为制
技术的变革时刻影响着媒介发展。一直以来,人工智能的诞生饱受争议,但它为人类社会和历史带来的神奇、伟大、颠覆性的变革,是不可否认的。2016年,人工智能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
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班集体趋于现象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加强班集体建设的措施。
潘老师:您好!我和王某共同养育一对双胞胎儿子,经我们协商,哥哥随其父亲姓“王”,弟弟随我姓“温”。由于工作原因,我和王某长期两地分居,感情也因此逐渐变淡。婚后第六年,两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数据体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无法再应对如此庞大又复杂的数据集合。再加上,网络数字消费者的攀升,行业竞争者的持续加入,使得企业加快数据管理进程的需求越发迫切。考虑到大数据作为企业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利润增长点的重要属性,企业在保证数据管理水平的同时,更需要提升从这些信息中获取关键见解,并作出重要决策的能力,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取得行业优势。商业智能(
在实际工程中,织物膜材料双轴撕裂损伤是膜结构破坏的关键诱因,其撕裂力学性能对于膜结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采用试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经编类织物复合膜材的双轴撕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这句话为今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建设的号召,南京市开展多项文化建设工作,其中如何全面挖掘并创造性转化南京长江路历史街区文化,将其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历史街区,实现其文化符号在当代的有效再生,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论文以“两创”方针为总的指导方针,以南京长
随着教育生态学走进课堂,这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深刻变革。实现课堂生态成为课堂教学的理想,建构生态型课堂成为当前广大教师与教育学者不懈的努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