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小麦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及其机理的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azho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属同翅目、蚜科,是世界性小麦害虫。长期以来对麦蚜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害虫产生抗药性和杀伤天敌。麦蚜的发生危害没有减轻,反而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应用抗虫品种是防治麦蚜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目前关于春小麦抗蚜性及其机理的研究却不多见。因此,作者采用室内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7个春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及其机理,以其为进一步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控制麦长管蚜的危害奠定必要的基础。室内研究表明,在不选择性、抗生性和耐害性方面,27个供试小麦品种(系)幼苗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总的抗性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系)小麦幼苗期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单宁和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与不选择性、抗生性和耐害性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在小麦成长期,供试小麦品种(系)间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室内饲养实验表明,在小麦成长期,供试的7个不同抗性品种(系)对麦长管蚜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蚜寿命和生殖力有显著的影响。麦长管蚜在抗性强的品种上成蚜寿命短、产仔量少;存活曲线在新春6号上为Ⅲ型,在其余6个品种上均为I型;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生性的大小依次为硬白>新春6号>02C-MB>巴丰1号>永良4号>内麦19>蒙花1号,与田间抗性鉴定结果基本相同。田间小区试验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间的穗重损失率、千粒重损失率和产量损失率存在显著差异。以产量损失率作为小麦对麦长管蚜总抗性的指标,结果表明,抗性最强的品种(系)为02C-MB,其次为CDS16和CDS17;抗性最弱的为龙麦26,其次为CDS12和蒙花1号。
其他文献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 cav.)是为害水稻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主要是用化学合成农药防治,但是稻瘟病菌对常用药剂大都已产生了抗性,且大部分化学合成农药含大量有机溶
PVY(马铃薯Y病毒)最早由Smith于1931年在马铃薯上首次发现,目前世界各地均有报道,此病毒引起烟草、马铃薯、辣椒等多种作物病害。PVY在烟草上引起的病害又称“脉带病”,“脉
甘蓝型油菜是世界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菌核病等多种病害的危害,其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在中国,油菜菌核病居油菜三大病害之首,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油菜生产。目前,其近缘种中还没有发现完全抗或免疫的种质资源,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表现为数量性状,易受环境的影响,加之缺乏准确可靠的病害鉴定方法,使得常规育种难以选择到真正抗病植株。因此,利用植物基因工程,转入外源抗真菌基因使油菜获得对菌核病的抗性
本文概述了河北省重要吸血双翅目昆虫区系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描述了吸血双翅目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常用的分类特征。 从河北省范围内采集吸血双翅目昆虫,进行常规分类鉴定并探讨
本论文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Y10分离物(Y10)及其伴随的卫星DNAβ分子(Y10β)的寄主范围、DNAβ分子在寄主中的稳定性以及DNAββCl基因完全缺失突变体介导的交叉
本文是关于中国脉翅目Neuroptera蚁蛉总科Myrmeleontoidea蝶角蛉科Ascalaphidae区系分类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 本课题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蝶角蛉科Ascalaphidae的文
玉米弯孢叶斑病是我国和四川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四川已将它列为检疫对象。毒素是植物病原物的重要致病手段之一,为了了解弯孢菌对玉米的致病机理,对
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清华大学作为第一批支援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帮助青海大学的发展建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上重要的叶部痫害,病菌是异宗配合真菌,有性杂交有可能增强病菌的致病力,或形成新的致病小种,扩大病菌的寄主范围,但至今未发现有关证据.该文以亲本菌株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