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后半叶,“空间”越来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受到重视,学者们把对时间和历史的青睐,转移到空间上来,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空间转向”思潮。空间成为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话题,对于空间的反思,也促使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文化研究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此同时,作为后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家,爱德华﹒索亚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间问题。在批判性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半叶,“空间”越来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受到重视,学者们把对时间和历史的青睐,转移到空间上来,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空间转向”思潮。空间成为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话题,对于空间的反思,也促使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文化研究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此同时,作为后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家,爱德华﹒索亚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间问题。在批判性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索亚吸收了亨利﹒列斐伏尔、米歇尔﹒福柯、戴维﹒哈维等人的空间思想,从而构建起索亚自己的空间批判理论。索亚对“历史决定论”进行批判,强调时间、空间、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此构建他的空间本体论。其中,最为关注的就是他的“第三空间”理论。索亚认为,第三空间无所不包、无限开放,因此,空间就能有效介入权力、身体、殖民、城市等等话题的研究,他鼓励以开放性思维来考察我们所处的空间。索亚尤为关注后现代大都市,他将空间理论运用于都市空间的分析,体现其空间理论的美学意蕴。索亚发现了在大都市之中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相对弱势的群体多面对的种种不平等状况,因此他以生态存在论为基础,对城市内部暗含的危机进行批判性反思,在对“城市美学”的实践中,寻找实现空间正义的路径。论文主要从美学的视角,研究索亚的空间理论,分析索亚构建空间理论的美学基础和价值意蕴。除绪论外,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回顾了索亚建构空间本体论的路径,强调其空间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社会辩证法等。第二章主要是对索亚空间理论的美学谱系的梳理,在索亚的学术生涯中,他借鉴、吸收了诸多学者的空间思想,本章选取的是对他影响最为深刻的几位理论家,分析他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他们的空间理论,形成索亚自己的空间美学观念。第三章则重点讨论了索亚空间理论的审美呈现和当代价值,分析索亚关注的社会空间的差异性特征,考察索亚空间理论的美学实践。余论则是在对本文观点再次总结的同时,也对索亚的空间理论和美学实践进行讨论和反思。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知识的合作与共享,需要通过推进世界国际教育的不断交流与融合。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学生全球范围的流动日益频繁。其中,语言能力,不仅是高校国际教育交流与交换学生实现跨文化体验与学习的重要沟通媒介和手段,更是一项重要的隐性文化资本。本研究以高校本科国际交换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跨文化学习实践中英语语言能力变化的表现特征,并
三十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致力于寻找能够为组织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最佳管理实践”,从而促进了高绩效工作系统相关实证研究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行为理论等视角解释了其在提升绩效、激发员工积极工作行为和态度方面的有效性。尽管如此,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绩效的作用“黑箱”始终未被完全揭示。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部分学者对高绩效工作系统究竟能否实现组织与员工利益的共赢产生了质疑,并发出了
在中国科技翻译史上,晚晴至民国(1840~1949)是一段十分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西方科学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一些相关术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锡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孕育了大批科技翻译家,形成了自己的科技翻译风格。研究这批科技译者的翻译,不仅是地方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翻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就将在中西科技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探究以下问题:1)无锡科技翻译的特点是什么?2)清末民初
新世纪以来,面对村庄日益衰败的景象,国家如何将村庄重新组织起来成为农村基层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和实践难题。本文以岩村新世纪以来二十年的村社集体再造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国家、市场和村庄的互动关系中呈现村庄再组织的实践逻辑和发展样态。在此基础上,回应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政权建设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践”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有三个区别于前一时代的巨大变化值得注意:第一,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劳动力竞争态势的加剧使得资质过剩感在我国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然而,目前多数研究将工作内容视为不可改变的,关注的是资质过剩感员工消极被动的情感与行为反应,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们的潜在价值与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对于组织管理实践方面的建议,这些消极结果仅仅是在表明组织不应该雇佣拥有较高资质的员工。然而这种结论还为时过早,资质过剩感也会促使员工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来精心设计自己的任务,
京杭大运河作为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运河两岸遗留了丰富的建筑遗产,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但因以往对于大运河的保护意识还不够深刻,大运河沿线的建筑遗产及周边环境破坏相对严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被拆毁,地域特色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同质化建设。随着2014年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国家及学术界对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相关保护工作也在紧密开展,但保护工作始终聚焦在建筑遗产本体上
《芥子园画传》的传播与接受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明末清初时,文人画占据了中国画坛的主导地位,使得《芥子园画传》在内容编撰和画面风貌上以文人画的审美趣味为主要导向。繁荣的商品经济使艺术市场更加兴盛,市民阶级对文化作品的需求激增,出版印刷业蓬勃发展,雕版印刷技术的提升使得版画作品的质量更加优秀。《芥子园画传》的版本众多,又有众多翻刻、续作版本,流传十分广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人出版家参与文化事业、传统绘
传统造物是将美学和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的审美思想,又体现了社会的环境氛围。紫砂壶作为造物史中的一部分,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紫砂壶审美层上的客观表现,既是研究各代紫砂壶发展演变的重要基础,也为研究该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生产发展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物质证明。曼生壶作为“文人壶”这一紫砂艺术流派的开山之祖,在紫砂壶发展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仅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要功能的紫砂壶被
李广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作为教育家,生命中最后的十六年,他在云南大学度过,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作为文学家,他融汇了“诗的圆满”和“小说的严密”,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文艺理论方面都有着不俗的成就。学术界关注李广田在散文、诗歌方面的成就,相对忽略了他在文艺思想方面的贡献。而李广田的文艺思想凝练了作家的创作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有其独特性。因此本文选定了李广田的文艺思想作
伴随着互联网新型技术的发展,作品的传播范围不断地扩大,著作权制度也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不断地遭受冲击。新闻、视频聚合平台的兴起,更是加剧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搭便车”行为侵害著作权人传播权益的情况。此类聚合平台主要依靠深层链接技术,对置于第三方网站上的资源进行抓取,使网络用户跳转至被链网站的次级页面或不发生跳转直接于设链网站欣赏作品。该种设链行为实际架空了著作权人对作品的控制力,侵占了被链网站的经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