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1840-1949)无锡科技翻译史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23456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科技翻译史上,晚晴至民国(1840~1949)是一段十分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西方科学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一些相关术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锡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孕育了大批科技翻译家,形成了自己的科技翻译风格。研究这批科技译者的翻译,不仅是地方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翻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就将在中西科技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探究以下问题:1)无锡科技翻译的特点是什么?2)清末民初的无锡科技翻译与无锡的当代科技翻译有什么关系?3)无锡的科技翻译史对中国的整个翻译史和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历史贡献?本文首先梳理有关中国科技翻译历史的国内外早期研究和理论框架。基于科技翻译历时长、科学性的特点,选取适用的理论,包括翻译史的研究范式和术语学两部分。其次,运用术语学理论研究清末无锡和中华民国(1840-1949年)的科学翻译的贡献,并探讨无锡籍特别是院士的科学译者的翻译。通过对1840-1949年和21世纪的科技翻译进行比较,总结它们之间在理论上的异同,梳理两代翻译活动的传承以及研判无锡科技翻译的特点。研究发现:1)无锡科技翻译的特点是体裁丰富、术语精准、文字优美晓畅。2)清末民初的无锡科技翻译与当代无锡的科技翻译存在传承关系,其相似点体现在翻译思路和翻译体裁上,不同点体现在翻译方法上。3)同时,当代翻译人员可以从前辈的科学翻译中学习翻译规范和术语翻译标准。尤为可贵的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西科技交流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4)从1840年到1949年,西方技术被大规模引入中国。这一时期对科学技术术语翻译的系统汇编和统一,将为今后中国科学技术术语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文献挖掘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本研究由于研究的内容范围大,受研究时间所限,仍未终结。未来研究可以着眼于对无锡的科技翻译改进提出具体措施,充分发挥跨学科研究方法,并实地采访无锡科技翻译家,获取最新动态。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争相开展新技术战略布局。作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编程教育逐渐被国际教育界重视并成为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实施重点。编程教育的普及在我国也备受关注,各类政策文件反复提及编程教育的推广与课程的开设。考虑到编程教育在当前和未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编程教学的开展需要予以重视。而编程迷思概念的存在是导致学习者编程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需要格外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将研
人力资本理论是劳动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人力资本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是劳动经济学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在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下,教育被作为劳动者能力的代名词,并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的研究当中。但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显示,传统的以教育为核心的收入估计方式会导致能力的遗漏;信号传递等理论也对教育能够代表劳动者能力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随着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的能力的测量成为了可能。学者们一方面对
新世纪以来的小说谍战叙事创作,无论是在表现形式、叙事效度以及文化内涵上都区别于当代其他的类型作品,将文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巧妙融合于一体。谍战叙事在创作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不再是拘囿于动乱时代的革命性诉求,而是将缅怀英雄、维护和平与家国情怀作为主题意蕴,探寻谍战叙事蕴含的文化积淀与价值指向,在幽暗曲折、悬疑想象的艺术构思中,更深切地表达了个体在时代中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诉求。论文共由绪论、正文和结
乔叶是“70后”代表性女作家之一。自1990年代初涉文坛以来,乔叶以细致犀利的笔锋开创了独特的文学世界。从个体到群体,从日常空间到历史场域,乔叶的叙事题材与文学视野不断拓展,但灵魂叙事、生命关怀始终是其创作的核心旨归。无论是对个体身体经验的书写,还是对群体精神状态的描摹,乔叶的笔触总是探向人物心灵深处进行挖掘,省察生命中的残缺与断裂,呈现不同生存境遇下的伦理深渊。而难得的是,乔叶能够以宽广仁慈的“
五年制高职生正值青少年的青春期,是学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与个性,在乎外界对自身的看法并渴望得到认同。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说明个体内心期望自身能够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但社会的某些标准通常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这就导致个体在与别人交往时无意识地过度去关注自认为的缺点上。五年制高职生群体所处的教育环境及来自社会的刻板印象,会加重其负面评价恐惧(Fear o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之中,商业题材小说往往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极速发展,商业题材类的文学作品逐步进入到大众视野,日渐受到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促使社会迅速转型,商贾小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晋商题材历史小说创作也迎来了一股热潮。当代晋商题材历史小说以传统晋商文化为根基血脉,敏于时代逻辑之变,感召于市场经济变革之遽,以现代性视角重审传统晋商文化内蕴,塑造鲜活生
明末清初,一股“西风东渐”的文化艺术潮流向清代宫廷席卷而来。清朝初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创造出一种以西法为主,参酌中法的综合的绘画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西方艺术交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反映了清代宫廷的审美趣味以及中西方艺术交流的状况,并对后世的如中国油画、彩瓷画、铜版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清代宫廷新体画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新体画代表画家的生平及其艺术交流的过程,分析
红色主题山水画是指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这一时期,为响应艺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号召,画家围绕革命纪念地、新中国建设、毛泽东诗意三大主题进行创作的山水画。红色主题山水画以图证史、以艺咏史,反映了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发展,红色主题山水画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的优长,在色彩、光影、构图、美学思想等领域均取得了很大成就。鲜明的历史性与独特的美学价值是红色主题山水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知识的合作与共享,需要通过推进世界国际教育的不断交流与融合。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学生全球范围的流动日益频繁。其中,语言能力,不仅是高校国际教育交流与交换学生实现跨文化体验与学习的重要沟通媒介和手段,更是一项重要的隐性文化资本。本研究以高校本科国际交换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跨文化学习实践中英语语言能力变化的表现特征,并
三十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致力于寻找能够为组织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最佳管理实践”,从而促进了高绩效工作系统相关实证研究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行为理论等视角解释了其在提升绩效、激发员工积极工作行为和态度方面的有效性。尽管如此,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绩效的作用“黑箱”始终未被完全揭示。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部分学者对高绩效工作系统究竟能否实现组织与员工利益的共赢产生了质疑,并发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