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经营:乡村社会的再组织 ——岩村的村社集体再造(2000-2020)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面对村庄日益衰败的景象,国家如何将村庄重新组织起来成为农村基层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和实践难题。本文以岩村新世纪以来二十年的村社集体再造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国家、市场和村庄的互动关系中呈现村庄再组织的实践逻辑和发展样态。在此基础上,回应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政权建设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践”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有三个区别于前一时代的巨大变化值得注意:第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乡村形成巨大挑战,在城市巨大拉力和乡村萎靡的共同作用下,村庄出现了原子化、空心化和老龄化等现象,导致其走向衰败甚至终结。第二,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反向运动”,国家权力大规模回归乡村,从取消农业税开始一直到当前的乡村振兴,一系列的顶层战略计划先后启动,预示着国家权力开始主动积极地参与乡村社会的重建,在此过程中,国家权力的回归显现出了更高程度的技术性、程序性和制度性特点。第三,资本下乡进一步推动乡村的市场化改革,政府、企业和农民合作,联合“经营村庄”成为常态面向。进一步说,本文主要考察这一时代背景下国家如何借助村社集体再造实现对村庄的再组织化。以往围绕村庄组织化这一议题,大致存在着外在建构和内生整合两种分析进路,基于不同研究资源和理论旨趣,各有其理据。但村庄社会极为复杂,尤其是它处于交接位置,国家、市场和村庄社会的内外影响夹杂其中,导致这两种分析进路都存在解释盲区或者过度解释现象。由此,本文试图引入“复合经营”的概念,作为分析村庄再组织的理论框架,旨在涵盖并平衡国家、市场和村庄社会的三元结构互动关系。“复合经营”是指村庄社会中建构起一种集“国家、市场和村庄”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体”,这一“复合体”以一种类似于市场的运作方式,形成“联合经营村庄”的长效机制。“复合经营”因应乡村发展的时代要求,成为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公共权威、治理资源和利益均衡是“复合经营”的三重维度,具有相互配合和内在一致的特征,揭示了村庄再组织的实践机制。在“复合经营”的实践运作下,“新集体共同体”成为当前村庄再组织的趋势和发展样态。村庄场域中权威缺失以及权威结构失衡是村庄难以组织起来的关键因由。公共权威的重塑是村社集体以“复合经营”逻辑来组织村庄的根本前提与起点,它包括三个重要维系机制的整合:能人权威、政治权威和科层权威。能人在村社集体中发挥了辅助作用,在村庄组织建设、经济建设和村庄治理中,形成了村集体和能人的“同向并流”。村社集体的运作依靠基层政治权威的引领,通过联村党委和党性教育基地,巩固和强化了村社集体的政治权能和政治认同。此外,国家权力大规模回归村庄后,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的科层权威主动转向了“公益经营者”的角色,并以高度的制度化和技术化特征嵌入村社集体内部,为其提供指导、监督、制度和资源支持。由此,村社集体统合了三重治权,形塑了村庄公共权威的复合性,为村社集体“复合经营”奠定主体基础。村庄公共权威的“集体化”转型,进一步激活了村庄治理资源整合与重构了新型集体经济,推动了村庄经济的市场化运作,村社集体与外部市场的联系逐步扩展。村社集体“复合经营”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如下:首先,由基层党组织统筹村级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进而由村集体接纳国家资源和外部资本输入,实现资源整合。其次,完成资源整合的新型集体经济对劳动力、资金及土地具备较强调配能力,推动村庄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后,村集体通过村办集体企业和股份经济合作社两种经济组织化单位进行市场运作,实现村庄资源再生产。最终,村庄基于市场化的资源整合,形成了以新型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体。在权威认同确立和村集体经济壮大的事实下,村庄再组织的核心转向多元主体利益的均衡调控与规制。利益均衡调控的关键在于,村庄内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再分配和监督机制的形成。以股份合作制为核心,通过共有体制的规范化建设建立村庄利益的再分配机制,规定了多元主体的权益分配形式。然后,再以“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置村社集体的权责统一性。以此为基础,村社集体的利益与行动还应受制度化和伦理化的双重约束,一方面建立公共规则、村规民约和“村议”传统的制度化约束;另一方面发掘村庄内部的集体仪式和情感互动,以伦理规则对多元主体起到“软约束”作用。作为村庄共同体整合的重要制度环境,以上这些规则支撑着村社集体“复合经营”的利益均衡机制,维系着村庄秩序。运作于以上三重维度的村社集体“复合经营”,成为当前中国村庄再组织的一个基本经验。以村社集体为轴的村庄整合,表现出了诸多中间性特征,避免国家直接介入造成基层治理内卷化,又防止村庄出现“无组织的失序”。通过村社集体再造,实现了村庄公共权威形塑、治理资源整合以及利益均衡调控,并由此形塑了村庄“新集体共同体”的发展样态。当然,新集体共同体的形成关键还在于公共权威、治理资源和利益均衡三者的良好融合与匹配,反之,就会出现村社集体异化而导致“有组织的无序”。总之,村社集体的“复合经营”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要处理好乡村社会多元主体的角色、互动边界、有效衔接和制度约束和行为方式等问题,这是国家政权建设在乡村社会的“实践”原理。
其他文献
人力资本理论是劳动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人力资本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是劳动经济学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在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下,教育被作为劳动者能力的代名词,并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的研究当中。但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显示,传统的以教育为核心的收入估计方式会导致能力的遗漏;信号传递等理论也对教育能够代表劳动者能力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随着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的能力的测量成为了可能。学者们一方面对
新世纪以来的小说谍战叙事创作,无论是在表现形式、叙事效度以及文化内涵上都区别于当代其他的类型作品,将文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巧妙融合于一体。谍战叙事在创作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不再是拘囿于动乱时代的革命性诉求,而是将缅怀英雄、维护和平与家国情怀作为主题意蕴,探寻谍战叙事蕴含的文化积淀与价值指向,在幽暗曲折、悬疑想象的艺术构思中,更深切地表达了个体在时代中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诉求。论文共由绪论、正文和结
乔叶是“70后”代表性女作家之一。自1990年代初涉文坛以来,乔叶以细致犀利的笔锋开创了独特的文学世界。从个体到群体,从日常空间到历史场域,乔叶的叙事题材与文学视野不断拓展,但灵魂叙事、生命关怀始终是其创作的核心旨归。无论是对个体身体经验的书写,还是对群体精神状态的描摹,乔叶的笔触总是探向人物心灵深处进行挖掘,省察生命中的残缺与断裂,呈现不同生存境遇下的伦理深渊。而难得的是,乔叶能够以宽广仁慈的“
五年制高职生正值青少年的青春期,是学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与个性,在乎外界对自身的看法并渴望得到认同。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说明个体内心期望自身能够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但社会的某些标准通常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这就导致个体在与别人交往时无意识地过度去关注自认为的缺点上。五年制高职生群体所处的教育环境及来自社会的刻板印象,会加重其负面评价恐惧(Fear o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之中,商业题材小说往往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极速发展,商业题材类的文学作品逐步进入到大众视野,日渐受到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促使社会迅速转型,商贾小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晋商题材历史小说创作也迎来了一股热潮。当代晋商题材历史小说以传统晋商文化为根基血脉,敏于时代逻辑之变,感召于市场经济变革之遽,以现代性视角重审传统晋商文化内蕴,塑造鲜活生
明末清初,一股“西风东渐”的文化艺术潮流向清代宫廷席卷而来。清朝初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创造出一种以西法为主,参酌中法的综合的绘画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西方艺术交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反映了清代宫廷的审美趣味以及中西方艺术交流的状况,并对后世的如中国油画、彩瓷画、铜版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清代宫廷新体画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新体画代表画家的生平及其艺术交流的过程,分析
红色主题山水画是指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这一时期,为响应艺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号召,画家围绕革命纪念地、新中国建设、毛泽东诗意三大主题进行创作的山水画。红色主题山水画以图证史、以艺咏史,反映了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发展,红色主题山水画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的优长,在色彩、光影、构图、美学思想等领域均取得了很大成就。鲜明的历史性与独特的美学价值是红色主题山水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知识的合作与共享,需要通过推进世界国际教育的不断交流与融合。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学生全球范围的流动日益频繁。其中,语言能力,不仅是高校国际教育交流与交换学生实现跨文化体验与学习的重要沟通媒介和手段,更是一项重要的隐性文化资本。本研究以高校本科国际交换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跨文化学习实践中英语语言能力变化的表现特征,并
三十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致力于寻找能够为组织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最佳管理实践”,从而促进了高绩效工作系统相关实证研究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行为理论等视角解释了其在提升绩效、激发员工积极工作行为和态度方面的有效性。尽管如此,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绩效的作用“黑箱”始终未被完全揭示。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部分学者对高绩效工作系统究竟能否实现组织与员工利益的共赢产生了质疑,并发出了
在中国科技翻译史上,晚晴至民国(1840~1949)是一段十分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西方科学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一些相关术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锡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孕育了大批科技翻译家,形成了自己的科技翻译风格。研究这批科技译者的翻译,不仅是地方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翻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就将在中西科技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探究以下问题:1)无锡科技翻译的特点是什么?2)清末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