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外用大米制作的食品很多,米粉便是其中之一。米粉是我国南方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它以松软爽口、食用方便被广大群众所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米粉在膳食结构中异军突起,不但在早餐中少不了它,在中餐、晚餐乃至夜宵的餐桌上也有了一席之地。米粉已成为一种需求量大、经济实惠的快餐食品。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稻大国,大米主要作为口粮消费,但长江流域主栽的早籼稻,一方面工艺品质差,如垩白度大、垩白率高,稻米结构松脆,整精米率低,大米加工企业加工早籼稻谷无利可图;另一方面食用品质差,表现在米饭松散,粘弹性差,口感不好,所以早籼稻米市场销路不畅。为了支持米粉产业的发展,也为了给早籼稻寻找出路,湖南率先提出了“米粉稻”概念。本研究以30多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米粉加工和田间品比试验,分析了稻米品质与米粉质量的相关性,提出了筛选米粉稻品种的主要指标,筛选出了一批适宜于湖南地区种植的米粉稻品种,并从栽植方式、基本苗数、肥料运筹、化学调控、收割时期等方面,系统研究了米粉稻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米粉加工、米粉品质检测、稻米品质测定以及米粉品质与稻米品质相关性分析表明,大米直链淀粉含量与米粉品质指标密切相关,糊化温度与米粉酸度、断条率、吐浆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胶稠度与米粉品质也有明显相关性,蛋白质含量对米粉品质影响较小。筛选米粉稻品种的主要指标为:直链淀粉含量较高(20%~26%)、糊化温度较低(1-3级)、胶稠度较低(<40mm)、生态适应性较强。(2)米粉稻生态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米粉稻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种植,在生育期、产量和品质上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别。根据米粉稻生态适应性试验和加工实验结果,发现湘早籼33号、湘早籼24号、湘早籼29号、湘早籼32号、农大早26和99早677等早稻品种(品系)和余赤231-8、V77等晚稻品种可作为米粉专用稻品种在湖南省种植推广。(3)栽植方式和基本苗试验结果表明,①栽植方式对米粉稻产量形成有明显影响。宽窄行栽培能使米粉稻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促进米粉稻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与后期茎鞘存贮物质的输出,增加同化产物在穗部积累;②基本苗影响米粉稻产量和品质,每穴6苗处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显著高于每穴3苗处理,但每穴3苗处理米粉稻稻米品质优于每穴6苗处理;③栽植方式显著影响米粉稻稻米品质。宽窄行栽培可提高米粉稻出糙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对胶稠度、糊化温度影响不大,而基本苗增加导致米粉稻稻米胶稠度明显上升。(4)肥料用量与配比试验结果表明,肥料用量与配比明显影响米粉稻产量和经济性状,显著影响稻米垩白度和整精米率;肥料种类与施用时期显著影响米粉稻产量,显著影响稻米整精米率和垩白度,但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可见,通过肥料可以调控米粉稻产量和品质性状,但不同品种须制定不同施肥措施。在土壤肥力较高的稻田,从提高产量的角度,湘早籼33号的最佳施肥方案为施纯氮7.5kg/667m2, N:P2O5:K2O=1:0.8:1.2,若考虑到产量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湘早籼33号和01早5202的最佳施肥方案为施纯氮5kg/667m2,N:p2O5:k2O=1:0.6:1。(5)肥料种类和施肥时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米粉稻品种对肥料种类要求有一定差异;而在施肥时期上,以分三次(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的产量最高,次性施用的产量最低。肥料种类和施肥时期对米粉稻出糙率和精米率影响不大,对整精米率和垩白度影响显著,而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在品种间表现有差异。整体来看,“有机肥+水稻专用复合肥”处理和“基肥60%、分蘖肥40%”的处理有利于垩白度降低。(6)单质化学调控剂试验结果表明:化学调控对米粉稻出糙率、精米率、精米长以及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整精米率、精米宽、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显著降低胶稠度。整体来看,单质化学调控剂不能全面改善米粉稻的品质。(7)复合化学调控剂试验结果表明:3种复合调控剂中,M3处理(GA325 mg/L+氯化胆碱0.1%混合溶液30kg/667m2)能显著提高米粉稻产量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有利于促进米粉稻高产优质。(8)收割时期对米粉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影响显著,综合考虑米粉稻产量、米粉加工质量以及温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后季水稻的高产,早季米粉稻以齐穗后25天收获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