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和杰克逊的“隐性课程”等对隐性课程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肯定,人们从隐性课程和道德教育课程进一步演化出“隐性道德教育课程”。中国社会的转型,给学校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课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显性道德教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的影响方面存在欠缺。而隐性道德教育课程可以较为灵活地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施以内隐的、动态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显性道德教育课程之不足,成为完整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本论文立足于小学,主要采用文献分析、理论构建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结合国内外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研究成果,以及陕西榆林志慧学校对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努力对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本论文分为六大部分。引言和第一、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功能和特点,以及借鉴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从班集体气氛、校园文化、教师人格、教与学的方式、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六个方面阐述了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基本构成。第四部分则对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发展中的几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课程目标问题、课程发展原则问题、课程决策机制问题和课程设计的方法问题等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个案研究部分。个案研究的对象是陕西榆林志慧学校,这所学校在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成效和问题,虽然带有个性特色,但也反映了许多共性的方面,对于我国其他小学推行隐性道德教育课程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