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和城市中心区在分类等级、人流集散、区位优势、用地特性、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等特性方面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国内外许多建设副中心的成功实践经验都表明把轨道交通站点和城市中心区结合设置、规划前期站点周边地区的良好城市设计有助于实现二者协调互补、相互支撑的优势。 本文主要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包括第三和第四章内容。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试图从特性对比的视角切入分析轨道交通站点和城市中心固有的相似性、一致性特点,说明二者结合设置实现“空间耦合”的必要性;其次,筛选相关影响因子构建了理想“空间耦合”的目标体系;阐明“空间耦合”的概念即二者在空间上以“邻近性”、“可达性”原则布置、取得协同共进、优势互补发展的动态过程。再次,站点与中心区“空间耦合”如何与规划产生直接的对接。在构建微观层面的空间耦合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位和发展阶段的区域中心划分了站点与中心区理想“空间耦合”的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分别是:轨道交通站点“匹配支撑”城市区域中心的发展模式和二者互相协调的“优化引导”的互动发展模式。另外,从整个城市的宏观角度考虑,探讨如何把各级站点和各级城市中心区规划充分结合起来,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耦合体系,促进城市的低碳运行,并阐明了宏观网络耦合评价方法及如何利用评价结构对城市空间结构发挥引导作用。文章第五章内容是第二部分实证分析,以前两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为基础,对土门城市区域中心的现状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所构建的空间耦合目标体系为指导,为未来该区域中心和周边站点形成良好的空间耦合提出适当的规划调整及发展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