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木构建筑曲线形态的建构与表现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dskvsaklf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构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西方国家木建筑现已发展成熟,虽然中国又有几千年的木构建筑历史,但由于期间木材资源短缺,使木建筑有一段时间的发展停滞期,直至近些年我国与国外的相关交流增多,木建筑在我国有了新的发展。木材由于具有优越的材质、结构表现力以及丰富的文化属性,一直被建筑师所推崇。尤其在环境恶化的今天,木材特有的原料制造能耗低、污染性小、节能以及固化二氧化碳等多方面优势,满足了人们对更为健康、生态的生活环境的追求。此外,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已不再把视线聚焦在直线式泛滥的机械美学中,人们更想要的是求变和创新,来自自然的曲线成了人们的“新宠”,充满变化的曲线、非线性建筑更能夺人眼球。因此在当代科技和技术的影响下木构建筑有了新的生命力,出现了以曲线形式为主的木构建筑形态。故本文以当代曲线形态的木构建筑为研究对象,重点放在曲线形态上,分别从建构和表现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本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将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有关木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而对研究主体的概念进行解释并界定研究范围,并对研究目标和意义做了界定。第二章从曲线形态的技术基础入手,论述了在当代新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木材、新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木材的连接上也由于钢构件的引入使其发展出更多的节点形式,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更进一步推动了建筑形态的多样化,尤其是参数化以及数字化加工工艺使木材的建造更为自由,从材料、结构、节点以及数字化设计和建造层面上分析曲线形态的木构建筑得以产生并发展的技术支撑。第三章则是在上述技术基础之上对建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从材料、结构、节点三个方面分析并总结了当代木构建筑的曲线形态是如何建构的以及具体的建构形式。第四章就木构建筑曲线形态的美学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分别从美学法则的体现、美的特性以及曲线形态所带来的心理性审美进行分析,并对当代木构建筑的仿生和功能主义的表现进行了探讨。第五章是文化层面的意义研究。分别从曲线木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文化、有机性和建构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精神层面的意义。第六章是文章的收尾,主要根据上述分析总结了木构建筑曲线形态的发展趋势,并从我国自身的现状入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曲线木构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和挑战,并展望了我国的建筑实践对曲线形态木构建筑的推动。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分析,从曲线形态形成的物质层面——技术基础和建构形式,到精神层面——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逐步深入分析,对当代出现的曲线形态的木构建筑做一具体论述,试图从多方面解读曲线形态产生的背景、技术、建构形式、精神意义等,对日后木构建筑的曲线形态的研究做一铺垫和参考。
其他文献
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其发展质量正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关于小城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城镇的规模、定位、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欠缺对小城镇发展质量以及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除一部分集中在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散落于众多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
中国传统村镇是我国一笔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传统“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下,通过相对较自然的方式适应当地气候的有机产物。在能源利用越来越紧迫的今天,具有
随着我国“大众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济南市兴建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伴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逐渐丰富、产业结构重大转型,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暴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文化遗址,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它们的价值体现在历史、科学、艺术、社会的方方面面。山东菏泽定陶十里铺北堌堆遗
摘要:城市事件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事件不仅是城市活力的“指示器”,反过来,通过“制造事件”,也可以影响城市的发展,
铁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随着科技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极具行业特征的第一代铁路逐渐淡出了人们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园作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活区既是高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员工们的重要生活场所,优美、舒适的生活区公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存在大量建筑类型,同时也存在对各种建筑的多样命名形式。这些分类和命名,自古以来就有灵活融通的传统,其意义边界模糊。一座具体的园林建筑,常难以因循形式逻辑
当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区域上的加速流动,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形态和区域城镇体系的变化。城市群作为我国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