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度及模式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CT引导定位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不同温度及模式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探讨不同射频温度及射频模式与疼痛缓解、术后复发以及面部麻木等不良反应的关系。   方法:   7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T扫描定位下选择性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治疗。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75℃组、B75℃+脉冲射频组、C70℃组、D70℃+脉冲射频,各组射频热凝时间均为120s*2次,脉冲射频时间120s。观察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月、术后3月的疼痛评分、麻木评分、卡马西平服用量,对疗效进行评定,观察不良反应,尤其对麻木程度进行评估与比较。   结果:   术后3个月,成功随访72例,72例患者中,68位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95%)。两例术后疼痛缓解,分别于1周和1月疼痛消失,2例患者于术后1月复发(复发率2.7%)。四治疗组的VAS、SF-MPQ、PPI、卡马西平剂量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SI—B评分在术后也明显改善(P<0.05),无患者出现角膜炎(发生率0%)。术后3个月,72例患者遗留面部麻木感(发生率100%),70℃组与70℃+脉冲射频组的术后麻木程度明显轻于75℃组和75℃+脉冲射频组(P<0.05)。75℃组和75℃+脉冲射频组之间麻木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70℃+脉冲射频组的麻木程度低于70℃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麻木程度随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减轻的趋势,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对本次住院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满意度优良率较高,达97.2%。且四治疗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70℃射频热凝即能够满足临床治愈三叉神经痛需要,且术后麻木程度较75℃减轻。   3.70℃射频热凝+脉冲射频术后产生的麻木程度较单纯70℃射频热凝减轻。   4.患者术后麻木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轻。
其他文献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通过颞骨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测量颞骨气化容积,建立连续年龄组正常人颞骨气化容积正常参考值;探讨颞骨气化发育规律,为慢性中耳疾病与
目的:通过观察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在STZ诱导糖尿病小鼠不同时期视网膜内表达水平,初步评价Netrin-1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   方法:选择健康、无眼疾的雄性C57B
背景: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常为创伤、休克、烧伤、感染等临床急危重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凝血功能紊乱是脓
目的:观察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3的水平、免疫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治疗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前瞻性临床随访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动脉期增强程度与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  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于东南入学附属中大医院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且经病理证实
背景: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中局首位,且呈升高和年轻化趋势。近年来有关宫颈癌的病因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最具有意义的发现是高危型
骶髂关节是腰背痛和下肢牵涉痛的来源之一。类固醇激素注射已用于治疗骶髂关节疼痛,但这往往需要重复注射。A型肉毒毒素已被证明能够明显缓解关节疼痛和改善功能。本研究主要
[研究目的]   确定中国汉族人群中微管相关蛋白Tau(microtubule-associatcd protein tau,MAPT)基因启动子区347C/G多态性的分布;明确它对中国汉族人群散发帕金森病(sporadi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辅助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友谊医院住院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7
目的:验证急诊脓毒症死亡率(MEDS)评分对于急诊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并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情况评价系统Ⅱ(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和改良早期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