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PTM4B基因多态性和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相关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mer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中局首位,且呈升高和年轻化趋势。近年来有关宫颈癌的病因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最具有意义的发现是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与宫颈癌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大量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在99%以上的宫颈癌组织中都能检测到HR-HPV DNA。然而,宫颈癌的发病率仅15/10万左右,人群中HR-HPV感染率可高达15%-40%,提示大部分HPV感染只是一过性的并未造成宫颈癌的发生,只有很小一部分最终导致宫颈恶性病变。可见,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HPV感染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参与宫颈癌的发生。虽然研究表明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口服避孕药、吸烟、社会经济地位地下、营养不良、受教育程度等也被认为与宫颈癌的风险性增加有关,但以上因素均不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宫颈癌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与机体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被认为参与宫颈癌的发生,成为宫颈癌病因学研究热点。对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始于HLA的基因多态性,自此,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免疫相关基因及代谢解毒基因的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也相继进入了研究领域。   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质β(Lysosome-Associated Protein Transmembrane4beta,LAPTM4B)基因是新近被发现的一个与肿瘤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的原癌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LAPTM4B在肝癌、胆囊癌、结肠癌、乳腺癌等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高表达,而且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结肠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易感性相关。然而,至今LAPTM4B基因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国内外仍缺乏相关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1)研究LAPTM4B-35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LAPTM4B-35蛋白与宫颈癌患者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复发及宫颈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2)研究LAPTM4B基因多态性在健康人群与宫颈癌患者的分布频率及特点,探讨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3)并进一步分析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FIGO分期、病理分级及组织学类型等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1)本研究第一部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5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113例宫颈癌组织中LAPTM4B-35蛋白的表达情况。(2)本研究第二部分选择2007年1月~2010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就诊并经病理学确诊的317例宫颈癌患者,及同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做常规妇科检查的健康女性416例。提取两组人群周围静脉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健康者及宫颈癌患者LAPTM4B基因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   结果:   (1)LAPTM4B-35蛋白在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低度上皮内瘤变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P<0.05)。LAPTM4B-35蛋白表达水平在高度上皮内瘤变组和宫颈癌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LAPTM4B-35蛋白表达与宫颈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其表达与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以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5)。   (3)研究对象人口资料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年龄和绝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中胎次>2者及吸烟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4)LAPTM4B的等位基因*1和*2在健康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73.7%和26.3%,在宫颈癌组中的频率分别为64.2%和35.8%;两组间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   (5)LAPTM4B等位基因型*1/1、*1/2和*2/2在健康对照组及宫颈癌组的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对照组:P=0.841宫颈癌组:P=0.37)。LAPTM4B等位基因型*1/1、*1/2和*2/2在健康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54.1%、39.2%和6.7%,在宫颈癌组中的频率分别为40.1%、48.3%和11.7%;两组间等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   (6)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吸烟与否、胎次和绝经与否等因素后,与等位基因LAPTM4B*1的女性相比,等位基因LAPTM4B*2的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增加1.49倍[95%CI(1.172-1.89)];与LAPTM4B*1/1基因型相比,LAPTM4B*1/2基因型和LAPTM4B*2/2基因型均显著增加宫颈癌的风险[ORs和95%CIs为1.60(1.15-2.22)和2.12(1.20-3.76)];与LAPTM4B*1/1基因型相比,携带至少一个LAPTM4B*2的个体(LAPTM4B*1/*2+LAPTM4B*2/*2)亦显著增加宫颈癌的风险[ORs和95%CIs为1.67(1.22-2.29)]。   (7)分层分析显示:相对于LAPTM4B*1/1基因型,在年龄<50岁、吸烟、未绝经、胎次>2个体中,携带至少一个*2等位基因的个体(基因型LAPTM4B*1/2和LAPTM4B*2/2),均显著增加宫颈癌的风险[ORs和95%CIs分别为2.04(1.39-3.01),3.48(1.67-7.23),2.25(1.43-3.56),1.63(1.03-2.58);2.22(1.17-4.22),4.08(1.33-12.56),2.55(1.24-5.21),2.72(1.12-6.59)]。   (8)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显示:以基因型为LAPTM4B*1/1且不吸烟个体为参照(OR=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因型为LAPTM4B*1/2和LAPTM4B*2/2的个体患宫颈癌的风险均与吸烟存在交互作用。LAPTM4B*1/2和LAPTM4B*2/2的个体,若同时暴露于吸烟因素则患宫颈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s和95%CIs分别为,7.38(4.17-13.04)和9.05(3.24-25.30]。   (9)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FIGO分期、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均无明显相关(P>0.05)。   结论:   (1)宫颈癌组织中LAPTM4B-35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其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以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5),提示LAPTM4B基因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成为预测宫颈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PTM4B基因等位基因*2、基因型LAPTM4B*/2及LAPTM4B*2/2均可增加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提示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3)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携带LAPTM4B基因型*1/2和*2/2的个体若同时暴露于吸烟因素,则患宫颈癌的风险均显著增加,提示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吸烟存在交互作用。   (4)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患者的FIGO分期、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均无明显相关(P>0.05)。
其他文献
河荡水泽,大片湖滩,波光潋滟,映照天光日色,光影淡淡地在画面上闪烁,湖水波纹不用曲线,而是用水平的细细的墨线一道道描出,看似草草,实则疏密有致,平湖浅滩,恬静得如湖畔隐者
期刊
一般认为,卵巢癌在扩散前总是没有任何征兆,也因此,它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但美国医学博士网站近日报道,一项研究发现,有七种症状预示着卵巢癌变。这一研究成果是由英国
目的:探讨乙酰乙酸(ACAC)、β-羟丁酸(β-HBA)检测与糖尿病分型指标的关系。   方法:收集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102例,1型糖尿病患者(T1DM组)33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104
频繁使用手机有可能让手机使用者患神经胶质瘤的风险增加一倍。波尔多大学盖勒·库罗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报告显示,频繁使用手机的情况在患有脑癌(神经胶质瘤、脑膜瘤)的病人中更常见。  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的热拉尔·拉斯法尔格教授表示:“这是一种在方法论上很可靠的研究。该研究证实了减少接触手机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频繁使用手机的成人和儿童。”  而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在美国和日本,已有不少人怀疑因手机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通过颞骨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测量颞骨气化容积,建立连续年龄组正常人颞骨气化容积正常参考值;探讨颞骨气化发育规律,为慢性中耳疾病与
目的:通过观察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在STZ诱导糖尿病小鼠不同时期视网膜内表达水平,初步评价Netrin-1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   方法:选择健康、无眼疾的雄性C57B
背景: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常为创伤、休克、烧伤、感染等临床急危重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凝血功能紊乱是脓
目的:观察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3的水平、免疫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治疗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前瞻性临床随访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动脉期增强程度与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  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于东南入学附属中大医院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且经病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