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公园类型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

来源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gcz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公园是专类公园的一种形式,它是历史、文化、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将雕塑与自然景观相协调,面向公众的文化艺术园林。雕塑公园突破了美术馆、博物馆的封闭空间,为雕塑艺术创造了良好的视觉空间,增强人们对雕塑艺术的认识和评赏,也给人们的生命增添了美感的意识,正是这种意识赋予雕塑艺术以永恒的生命力。而雕塑艺术作品正是雕塑公园的灵魂所在。作为铺垫,本文通过对雕塑艺术的概念、分类、发展以及现代雕塑风格特点的阐述,详细分析了其在公共社会中的作用和艺术价值,说明雕塑艺术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文章进而对雕塑公园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本文阐述了雕塑公园的产生与变迁、特点、功能及主要类型,详细分析了雕塑公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这种专类公园的存在意义和艺术价值。归纳出雕塑公园具有其他公园形式无可比拟的社会和艺术价值,它更像一座户外博物馆。   其次,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雕塑公园的文献资料,总结雕塑公园在我国的发展阶段,对我国现有雕塑公园按主题、分布区域、所在地等为依据进行类型的统计和分析,并结合国外雕塑公园的实践经验,指出我国雕塑公园在主题选择、分布、定位、雕塑选择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文章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对综合类、纪念类、文化类和艺术家个人精品类雕塑公园的景观设计特点和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举例加以说明、印证。   再次,文章采用社会科学调查方法分析了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的使用状况,评价了雕塑公园的实际使用情况,总结归纳出游客对雕塑公园的满意度和对于理想雕塑公园的预期等内容。通过实例解析,印证了我国雕塑公园的不足之处。   最后,结合世界著名雕塑公园发展的实际情况,包括:日本、华盛顿、挪威、比利时…等地雕塑公园,针对我国雕塑公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总结出有助于我国雕塑公园发展行之有效的对策。通过详尽的论述、分析,预测了我国雕塑公园的发展前景,即:强化雕塑公园的收藏功能、建立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投资方式、深化雕塑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及加强建设雕塑公园的“软环境”。   总之,雕塑公园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效益性,最能体现出时代精神、文化特点、地域特征及公众的理想和情感。雕塑公园通过雕塑作品这种永久性可视的陈列,使得公众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城市的艺术气息和发展脉搏,对于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及宣扬社会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功效。因此,发展雕塑公园将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对我国雕塑公园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对人们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审美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沁河中游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古村镇,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山西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沁河中游地区凭借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必将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层面阐释了城市棕色地带更新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性、多元性、开放性,以及民主性的后现代社会价值观,并且指出,与通常的城市更新相比,城市棕
新城不是一个新概念,大城市地区发展新城在二战以后在西方国家大量实践,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我国在建国以后的城市建设中,虽然也运用了新城的思想与方法,但囿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势头的持续、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国内高校建设形成一股持续的热潮,各种规模的高校改建、扩建、新建工程方兴未艾,而大学城的建设更是“遍地开花”。但就目前
营平片区的骑楼作为城市里一种商住结合的特殊民居,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早已融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住户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变化、租户暂住的不固定性,骑
湿地生态因子分级控制理论、使用后评价理论和“杨·盖尔”理论是三种成熟的理论。本文是基于湿地生态因子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结合使用后评价理论和“杨·盖尔”理论,分析湿
论文选题是基于当前建筑设计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分野的现实情境,试图通过哲学与科学的综合分析,建立科学与人文相交融的合理化因素,从更广泛的领域反思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以
近年来,轻钢别墅住宅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业内人士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反响和关注。发展轻钢别墅,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住宅产业的技术进步,改善居住质量和
近年来,“物流园区”这一名词频繁的在各种书籍、期刊、学术活动以及网络中出现。作为物流活动特殊的空间载体,物流园区被我国很多城市作为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提高物流效率和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许多城市的居住区开发选择了城市边缘及郊区地段,形成了中国居住区规划中新的热点。但由于缺乏新的规划和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