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分析高污染产业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揭示高污染产业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本文利用全国2007-2016年的新增工业用地数据,从产业用地的角度来,从多个尺度分析了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的数量,价格,产业分布特征。从生产要素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要素,基础设施水平,集聚与分散效应,政策与制度等方面,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高污染产业用地面积以及高污染产业用地比例两个角度来探讨影响高污染产业地理分布的因素,最后进一步探讨了高污染产业用地出让行为的环境效应。文章主要结论如下:(一)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的时空分布格局总体上看,高污染产业用地数量东高西低,但工业用地出让重心西移,西部地区占比明显变大;高污染产业用地价格尽管有所增长,但整体水平依然不高,价格东高西低,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冷点区域;西部地区高污染产业用地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存在显著的热点区域。具体来看:1、从用地数量上看,2006-2017年来,我国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先增加后减少,东中部地区新增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西部地区用地比例持续上升。全国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的空间布局发生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国高污染产业出让重心呈现自东向西迁移的演化规律,2011年之后西部涌现一批新出让热点,推动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差椭圆中心大幅西移、椭圆范围大幅向西扩展,整体格局由“东北—西南”走向变为“东南—西北”走向。高污染产业单宗用地面积高于全国所有产业单宗用地面积,随着集约节约政策的实施,单宗用地面积有所下降。2、从用地价格上看,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价格呈现出东中西的梯度减少特征,最低价标准实施以来,各区域的用地价格均有所上升,东部的上升幅度最大,西部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价格除实施当年有一定幅度增长外,其余年份增长幅度并不大,西部区域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较差,地方政府面临着较强的招商引资压力,采取了低价出让土地的策略来吸引工业企业,面对高污染的产业,地方政府选择了用更低的价格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3、从产业分布上看,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比例呈现出东中西的梯度增加特征,西部地区的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比例平均达到52%,占比最高。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新增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为黄河中游经济区,东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饮料制造业新增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食品制造业新增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为西南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纺织业新增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为东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造纸业新增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为西南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石油加工行业新增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为西北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经济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新增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为黄河中游,北部沿海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化学纤维制造业新增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为西北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新增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为长江中游,西南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经济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新增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为北部沿海经济区和西南经济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新增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域为黄河中游经济区和西南经济区。(二)关于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面积和比例的影响因素针对高污染产业用地数量的分布,总的来说,高污染产业用地平均价格、人均工资水平呈负影响,地区生产总值、行政区划面积、单宗工业用地出让面积、距离省会距离、工业产值呈现正影响,道路密度和环境规制影响不明显。针对高污染产业用地比例,工业产值、距离省会距离、高污染产业用地平均价格、人均工资水平呈负影响,人均GDP在一些区域为正影响一些区域为负影响,道路密度、环境规制影响不明显。具体来看:1、针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数量的影响因素:(1)生产要素方面,用地平均价格对全国绝大部分区域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面积呈现负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水平逐渐提高,这种影响变得越来越强。人均工资水平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面积也呈现负影响,高污染企业同样倾向于布局于人力成本低的地方。(2)市场规模要素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面积整体呈现正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大的地方市场容量大,会出让更多的工业用地,也包括高污染产业工业用地。而行政区划面积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面积的正影响在人口稠密的中部和南部地区要更大,对地广人稀的北方地区影响程度则要弱一些。(3)道路基础设施方面,随着我国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道路密度对全国大部分区域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面积并没有显著的影响。(4)集聚与分散效应方面,工业产值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面积呈现正影响,工业产值反应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规模和工业基础,显示了产业在空间的集聚情况,高污染产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同样倾向于在工业发展规模大,工业基础好的地方布局。距离省会距离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面积整体上也存在正影响,即高污染产业倾向于布局于远离省会的区域。(5)政策因素方面,由于新增用地规模直接受政府的供给影响,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面积受集约节约用地政策的影响明显,单宗高污染产业用地面积对总的高污染产业用地规模呈现正影响。整体来说,环境规制对我国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面积的影响不明显,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数量更多的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2、针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比例分布的影响因素:(1)生产要素方面,高污染产业用地平均价格对全国大部分区域高污染产业用地比例呈现负影响,并且越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对用地平均价格越是敏感。人均工资水平对污染产业用地比例的影响,与人均工资的水平相关,高工资水平会对高污染产业造成挤出效应。(2)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人均GDP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比例的影响整体来说不显著,并且效应也不稳定。(3)道路基础设施方面,道路密度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比例的影响,与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数量的结果类似,在全国大部分区域不存在显著的影响。(4)集聚与分散效应方面,工业产值整体上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比例呈负效应,说明区域在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考虑产业结构升级。距离省会的距离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比例的影响与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数量的结果类似,同样存在正影响,距离省会越近,区域的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比例会越低。(5)环境规制方面,与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数量的结果类似,环境规制对高污染产业新增用地比例整体上也不存在显著的影响,但在新的环境标准实施的初期阶段,会有明显的影响。(三)高污染产业出让的环境效应针对高污染产业用地出让行为对人均SO2排放量的影响,整体来看,高污染工业用地面积,高污染产业用地比例,工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以及人均GDP对人均SO2的排放形成正影响,高污染产业用地价格和环境规制对人均SO2排放具有负影响,工业产值在一些区域为正影响在一些区域为负影响,具体来看:(1)工业规模方面,工业产值的增加未必会导致人均SO2排放的增加。尽管对欠发达地区存在正影响,但在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一些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产值的增加而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带来污染整体治理水平的提高,呈现负影响,而工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则反应的是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区域工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会对人均SO2的排放具有正效应。(2)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人均GDP对人均SO2排放具有正影响,但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单位GDP的增长带来的污染排放水平在开始下降。(3)总的来说,环境规制对我国人均SO2的排放存在着负影响,并且与环境规制强度有关,环境规制越强影响越明显。(4)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的地方,高污染工业用地增加对人均SO2的排放形成正影响,而对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环境治理水平高的地方,高污染产业用地数量的增加对人均SO2排放的影响不显著;高污染产业用地比例对人均SO2的排放形成正效应,高污染产业用地比例反应了新增用地的产业结构,区域的高污染产业用地比例提高,区域的污染排放会有所增加;高污染产业用地价格对人均SO2排放具有负效应,低价出让的工业用地对环境的负效应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