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C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多维度分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探讨PBC严重程度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关系。探讨双磷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疗效。探讨血清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及其在抗骨质疏松疗效监测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骨密度、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检测、肝脏储备功能(DDG)检测、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测(FibroTouch)、肝脏穿刺活检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完整的PBC患者87例。PBC患者中35例并发骨质疏松为骨质疏松组,29例骨量正常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绝经时间、BMI、激素使用史、基础疾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甲状腺疾病史、冠心病史),血生化检查结果(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尿酸、钙、磷),血清骨代谢检测结果(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肽、25羟基维生素D、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肝脏储备功能、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测、及肝活检病理分期的差异。根据骨密度结果将PBC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根据肝活检病理结果将PBC患者分为1期、2期、3期、4期四个组。分析PBC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及其严重程度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关系。分析血清骨代谢指标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及其在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估、病情监测中的潜在价值。计数资料-例及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偏态分布-四分位数表示;正态分布-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进行多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ROC曲线用于诊断试验,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PBC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合并骨质疏松在PBC组所占比重较乙肝组高(p<0.05)。2.PBC骨质疏松组年龄平均值、绝经时间、BMI、高血压史、使用激素、TCHOL、TBA水平更高(P值均<0.05),两组间性别、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甲状腺疾病史、ALT、AST、ALP、GGT、TBIL、TG、CREA、UA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PBC骨质疏松组ICG5分钟滞留率、ICG10分钟滞留率、ICG15分钟滞留率、肝脏硬度中位数、弹性成像组织学分期、Child-pugh评分、肝穿刺病理分期水平较骨量正常组更高,ICG血浆清除率、有效肝脏血流量水平较骨量正常组低(p值均<0.05),平均循环时间、脂肪衰减中位数这两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BC并发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3.26,95%可信区间(95%CI):1.84~5.76]、BMI(OR=2.65,95%CI:1.23~5.70)、高血压史(OR=1.19,95%CI:1.03~1.39)、使用激素(OR=81.4,95%CI:11.79~562.21)、Child-pugh 评分(OR=15.78,95%CI:2.12~117.66;)是PBC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5.PBC并发骨质疏松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半年复查骨密度T值、VitD-250H、CT、P1N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β-CTX、BAL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N-MID、Ca、IP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PBC骨质疏松组N-MID、VitD-250H、Ca、IP水平较骨量正常组低,β-CTX、P1NP、BALP水平较骨量正常组高(p值均<0.05),CT、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7.经ROC曲线: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对骨质疏松诊断曲线下面积=0.76,灵敏度=0.83,特异度=0.72,最佳诊断值=18.94(ng/ml),β-胶原降解产物对骨质疏松诊断曲线下面积=0.74,灵敏度=0.71,特异度=0.76,最佳诊断值=6.90(pg/ml)。二者对PBC合并骨质疏松的诊断效果较好。[结论]1.PBC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2.PBC病情越重,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相对越高。3.高龄、绝经时间长、BMI、高血压史、使用激素、TCHOL、TBA是PBC并发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高血压史、使用激素、Child-pugh评分是PBC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4.经阿仑磷酸钠+骨化三醇+碳酸钙D3抗骨质疏松治疗半年,骨质疏松患者VitD-250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复查β-CTX、BLA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5.血清骨代谢指标 N-MID、VitD-250H、Ca、IP、β-CTX、P1NP、BLAP 与骨质疏松有较好的相关性,监测上述指标水平对于预防PBC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抗骨质疏松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ROC曲示N-MID、β-CTX对PBC合并骨质疏松诊断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SD大鼠糖尿病脑缺血模型,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模型进行缺血后适应干预,评估缺血后适应对糖尿病脑缺血的影响,并探讨缺血后适应对糖尿病脑缺血大鼠胰腺、肝脏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1.建立动物模型及分组:25只6-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ham组,n=5),普通饲料喂养;脑缺血组(cerebral ischemia injury,IS组
[目的]近年研究发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常与2型糖尿病合并存在,且与患者发生外周血三系细胞异常相关,本研究通过比较甲状腺功能正常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细胞分析,讨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外周血三系细胞异常的相关性,为临床实践中早期筛查和干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二院内分泌科住院,并且在同
[目的]1.运用有限元技术对正常人髋臼软骨及DDH患者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对DDH患者模拟CPO,探究最佳截骨矫正角度,做出术前有限元规划,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2.对本中心16例(19髋)CPO术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随访报道。[方法]1.扫描一例正常女性志愿者及一例女性DDH患者的CT数据。采用16排螺旋CT机(GE,美国)对患者髂嵴至坐骨结节部分以2mm为间隔,沿轴向进行连续断层扫描,所得图像数据
[目 的]通过采用AMD3100+G-CSF联合动员自体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进入外周血,采集该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再局部移植于糖尿病小鼠(db/db)为动物模型的创面,并与正常小鼠(db/+)来源的EPCs移植效果作比较,探讨移植EPCs促进糖尿病创面血管化及愈合的机制及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 法]以5-6周龄的db/+(10
[目的]检测2月龄、11月龄的Uox-/-大鼠各组织器官、肠液中的尿酸含量,分析不同年龄段Uox-/-大鼠血生化指标,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防治的理想模型动物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1.Uox-/-大鼠各组织器官中的尿酸分布规律研究:取雄性Uox-/-青年鼠(2月龄)和中年鼠(11月龄)各10只,取血和心、肝、脾、肺、肾等组织,测定血清和各组织器官中的尿酸含量,分析Uox-/-大鼠各组织器官尿酸分
[目的]通过检测云南汉族人群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和粘蛋白域蛋白-1(T-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1,TIM-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416G>C和-1454G>A以及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和粘蛋白域蛋白-3(T-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3,TIM-
[目的]分析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的表现和其临床特征,为DM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20年10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肌电图检查并被确诊为皮肌炎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肌电图结果分为肌电图正常组和肌电图异常组,对其临床资料、肌电图特点、实验室检查、并
[目 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伴低钾血症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上早期识别易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靶器官损害的高危人群提供依据。[方 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9月1日~2020年10月31日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因高血压住院并经筛查确诊试验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的患者共290例,排除77例临床资料不完善的患者,共入组213例。收集
[目 的]本研究通过对HLA-DRB1*0301转基因大鼠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大鼠进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的制备,通过比较不同EAT模型大鼠的甲状腺特异性自身抗体水平、甲状腺组织形态、甲状腺Fas、FasL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来探讨HLA-DRB1*0301基因及HP感染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的影响。[方 法]实验选用4-5周龄的野生型或转基因型SD雌性大鼠,分为对
[目 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剂(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TWEAK)相关基因(TWEAK、Fn14及LIGHT)mRNA表达水平、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血清中TWEAK蛋白浓度,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实验室指标的相